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天假大秦三十年 > 第33章 大公国(1)

第33章 大公国(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不安的睡梦里,刘恒重复着自己昏厥前最后的一搏:

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生养自己二十多年的双峰小岛,赤身绑着先妣“临行密密缝”的麂皮包,然后一头扎进阳光下的碧水之中;

从那险些成为断头路的狭小涵洞钻过了息壁,却完全没有料到另一头是息壁遮挡朝阳而成的漫长阴影;

在风急浪高的冰海之中,奋力游向既定的海岸,渐渐体力不支;

然后,脚下一凉,仿佛被一条蜿蜒的触手缠绕;

接下来,就没了知觉……

刘恒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个如息壁阴影般昏暗的房间里。

他的周围却不再水汽淋漓,而是干爽无比。

而身上则盖着干净的麻布被子,穿着白色的交领袍和松垮垮的黑色长裤。

光是这身从未见过的衣服就把刘恒吓了一跳,急忙把被子掀开,从木床上跳了起来。

冷静下来,他便想起母亲曾跟他说过:

过去进到私塾或是官学读书的学童,在课堂上往往穿着白衬袍和黑裤子的读书服,也是学子们的常服;到了场合上,再披上一身宽衣大袖的儒士服,也就是礼服。

“我身上穿的,”刘恒意识到,“可能就是在大秦帝国业已绝迹了的读书服吧!”

记忆的潮水一旦打开,就没把法想收就收。

“不过,”刘恒追忆道,“母亲说过,读书服这种白衣黑裤的配色,是华夏诸国从商王朝借鉴来的,即便武王克商之后也因袭了下来。”

“早在一千多年前,”小伙子继续想,“天命所归的大邑商就拥有着众多文士。母亲教过我《尚书·多士》,就是灭商后,周公旦对殷商‘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殷人的祖先有书册有典籍,记载着商朝革了夏朝的命。”

刘恒意识到自己过浮想联翩了,便强行收回了那只叫做“想象力”的大扑棱鸽子。

转而,观察起自己身处的这个木屋:

顶棚是用海草铺成的,而地面则干脆是软绵的细沙,简陋却别有意趣。

咸腥味、浪涛声、以及仅有的亮光,全都从门板和窗板的缝隙探进来。

没有找到鞋子,小刘索性光脚踩在沙上,推门出户。

完全不出意料,门外面是一片晴空下的海滩。

对于在渔村长大的刘恒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在推开门的一刹那,他却愣在了原地。

所以,眼前的这片海滩,究竟有什么特别?

首先,它特别静。

当然不是绝对的安静,风声、浪声、海鸥声、人语声,声声入耳。

但这里的空气,是如此清澈透明。

这里的海涛,温柔起伏,一点也不凶险。

这里的蓝天,不会突然乱入一架无比聒噪的维摩纳。

其次,这里的氛围有些特别。

咋一看,中原打扮的男女老少在海边各自劳作,不时回到同款式的海草房里休整,这跟刘恒长大的海村没什么两样。

但这里的百姓脸上、身上、举止上,少了刘恒已经见怪不怪的苦涩与乖戾,而是处处流露着自然与随意。

就连陪伴着孩童的阿猫阿狗,也似乎比刘恒在别处所见的要欢乐许多。

最后,太阳照射这片海滩的角度很特别:

现在已经日上三竿,阳光却是从内陆照向海洋的。

说明,大海在北,滩涂在南。

大秦帝国几乎所有的海岸线都是朝向东的,而朝北的海滩尽管也有——比如说刘恒长大的双峰小岛西面的大岛,就有着不算短的北向沙滩——但大秦境内没有一处地点,保留着这样传统和谐的生活方式。

“这里,”刘恒在澎湃的内心想道,“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大公国吗?”

“如果是,”他站在原地继续分析,“就意味着在海上昏迷的我被渔人救起,然后送到了齐地半岛北海岸的这片北向的海滩。”

“但问题是,”他皱起眉毛,“我钻过息壁的位置,距离齐地南海岸更近。救我的人,为何舍近求远,将我带来齐地半岛的北部呢?”

忽然,一个说着地道中原话的男声在刘恒耳边响起:“你醒啦!”

原来,一个看上去与刘恒同龄的小伙子就坐在门口旁。

他手里握着一支厚重的竹简,应该此前一直在阅读上面密密麻麻的篆体字。

而且,他的打扮也像个读书人:扎着发髻,身穿白衬袍和黑裤子。

读书人兴奋地跳了起来,先是像看一头异兽一样盯着刘恒。

而后,还未等刘恒说什么,他便扭过头去,用一种外语招呼着远处沙滩上正在晒制鱼干海带的两人。

刘恒从未听过这种充满了粗粝和紧绷的语音,但这肯定不是希腊语。

听到召唤,一名女子把活计暂时都交给了另一名跟她一起干活的男孩,转身朝着海草屋走来。

无疑,她并不是中原人士,但相貌特征上,跟刘恒在库斯城见到的所有客民也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位阿姨的服饰并非希腊风格的。

只见她披着一件深紫色的长袍,除了手脚之外没有露出一块肌肤;就连满头的黑卷发,也用一条宽大的丝巾遮盖住;没有繁复的首饰,只在左腕上套了一只粗银手镯。

三人便又进到屋里。

刘恒坐回到了床上。

穿读书服的小伙打开窗板,让阳光和海风透进室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