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两顿大餐吃的赵蓁蓁守岁直犯困,赵惟明一边咂摸着家里自制的零嘴儿,一边感叹原主娘这手艺不做豆腐开间吃食店也说不定能赚盆满钵满。
赵丫丫看着女儿打瞌睡那小模样,也不强求她守岁,随即让蓁蓁依偎在她旁边沉沉睡去。
时间一到赵惟明也向阿娘说要回房间了。赵丫丫拿出两个红布包一人塞了一个“顺子咋今年不盯着要压岁钱啦?拿去花,今年娘也攒了不少呢。”
夜深寂静,赵丫丫拿剪子铰了一块银子,分成大概二两重的两块,锁进衣柜深处两个小柜子里,一个是女儿的另一个是儿子的。
自他们出生起她就每年特地把攒的铜钱换成银子二两二两地攒,如今已经有点份量了。
赵丫丫抱着木匣子很安心,阿爹阿娘,你们家大姑娘可真能干呦,都能给两个娃攒沉甸甸的银钱了。
“长顺!蓁儿!出来吃傅坨放鞭炮啦!”
赵蓁蓁小辫儿都没扎好就跟个小炮仗似的冲出去“阿娘!鞭炮鞭炮!阿娘我今年长大了可以点鞭炮了嘛?阿娘你最好啦!”小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就往她娘身上扑。
“小宝,阿娘说的长大是六岁哦,等小蓁儿六岁啦就可以自己放鞭炮啦。”赵丫丫亲了口自己女儿,新的一年就在鞭炮声中迎来了。
早饭后母子三人各大袋小袋拎着,走到玛瑙镇东边,找了个熟人的牛车就搭着回乡了。
根据原主的记忆,赵家籍贯就在玛瑙镇南边的宝石村,赵丫丫她爷爷起早贪黑走街串巷发展他的祖传豆腐事业才在镇上盘下来家店铺,但祖籍始终还在乡下。
赵丫丫她爹也深知闷声发大财的道理,这么多年攒下来的钱没想着城里买宅子,就光去买地了。
赵惟明还在两三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自己爷爷下乡看地。赵惟明估摸了下,原主家地产应当挺丰富的,但具体数目原主作为一个小孩儿,自是不懂这些的。
不过虽然他不懂,原主娘肯定一清二楚。这次回乡一是过年回来给离世的先辈烧纸,二就是清点下田地出息。
想着原主娘一手算筹拨得眼花缭乱的样子,应该不至于被村里佃户欺骗吧。
牛车走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目的地,花了一上午祭拜完赵家先祖再到村里几位相熟的佃户家对了帐。三人边啃干粮边翻过一座小山头来隔壁村。
“顺儿,咱这是去你赵二叔家,等会儿嘴甜点记得喊人知道不,家里应该你赵六叔公、赵六婶婆和赵大叔赵二叔都在呢,蓁蓁也是。”
看着女儿和儿子乖乖点头,赵丫丫满意地笑了笑,就我这一双子女,看还不把赵秀才拿下!
“六婶儿!六叔!我领着蓁蓁和惟明来给大家拜年咧”还没到赵秀才家赵丫丫嗓门就扯开了,带过来的礼品被她高高举着。
“呦,原来是大豆家的丫头啊,新年好啊”赵丫丫大爹叫赵大豆,她爷爷毕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把豆腐摊子开成了豆腐坊,自然给自己儿子取名叫赵大豆。
小时候的赵丫丫野得很。回乡的时候为了六婶家门口那棵桃树上的桃子,五六岁就敢一个人跑来摘桃子吃,也就如此和六叔六婶熟悉起来了。这会儿赵六婶一下子就认出来这个姑娘。
赵丫丫家一向和赵六叔家有些交情,不仅是因为双方是族亲,更重要的是两家脾气对得上,相处以来也舒服,于是逢年过节少不了往来。
尤其是赵丫丫父母走了后,她深知自己护不住那么多田地,随即按略低于均价的价格卖了部分田地给六叔六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