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爷爷原本出生在秦省一户富裕人家,却不幸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家产又被无良族亲侵占。
剩下他一人无以为继,只能每天在街上给人跑腿打杂,加上邻里接济,艰难过活。
后来十四岁的时候,苏爷爷遇到了从川省来走商的养父,并机缘巧合下帮了养父一个大忙。养父见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便收留了他,将他带回了川省。
彼时,养父母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比苏爷爷年长两岁,一家三口皆是秉性善良之人,对苏爷爷可谓照顾有加,更因苏爷爷聪明伶俐、纯善知礼而将其视如己出。
与养父母一家一起生活的那几年是苏爷爷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苏爷爷的养姐自幼订了一门亲事,只是未婚夫在养姐十五岁那年意外身故,养姐伤心之余加上放不下双亲,于是决定为夫守节,终身不再嫁人。
养姐生的貌美,几年后一次外出,不巧被盘踞当地的一小股兵匪头目看中,欲强行纳养姐为妾。为了避祸,养父只得带着一家人,在朋友暗地相助下,仓皇逃离故土。
当时国内时局不稳,派系林立,兵匪流寇不断,养父带着他们一路向东,横穿半个中国,到了当时的国珉政府金陵城落脚。
因为之前担惊受怕加上一路舟车劳顿,到了金陵不久,养母就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撒手人寰。
养父伤心之余还要操劳家中经济,因此落了病根,本想着安心将养两年,没想到他们到达金陵的第二年,侵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冬天金陵城沦陷,养父在逃难路上去世,苏爷爷也与养姐失散。
眼看着要命丧在日寇的铁蹄下,关键时刻,苏爷爷被一队八路军游击队战士相救,彼时以为自己已经失去所有家人的苏爷爷悲愤之下,参加了八路军,发誓要为养父和养姐报仇雪恨。
苏爷爷跟着八路军一路打鬼子,参加解放战争,建国后就留在了首都,又经组织介绍娶了媳妇,成了家。
没想到因缘际会,十五年后居然再次遇到养姐。
原来当初养姐和他失散后,幸而得贵人救助,一路逃至羊城边界,后来从报纸上看到金陵沦陷,日寇屠杀三十万民众,养姐以为苏爷爷已经遇难,无奈跟随贵人又逃往香江,再经由香江出海到达米国,并最终嫁给贵人之子,也就是孟知祥。
新中国成立后,养姐夫妇毅然选择回国,这才和苏爷爷再次相遇。
亲人相见自然无比欢喜,本以为终于能过上安生日子,可厄运就像附骨之疽,总是死死纠缠着苏爷爷。
苏爷爷的儿子五岁时,他的妻子就因为一场意外瘫痪在床,苏爷爷既要照顾病妻,又要拉扯幼子,即便有亲友帮衬,也吃足了苦头。
可即便苏爷爷照顾的再精心,仍然没能阻挡死神夺走妻子的步伐,苏爷爷的妻子在卧床十年后,于64年春天去世了。
没过两年,那场革命风潮席卷全国,养姐一家又被下放凤城太平庄,不久,养姐和外甥就不幸先后病故。即便后来平反,姐夫孟知祥也不愿独自回返,坚持要守着妻儿的坟冢了此余生。
可以说,苏爷爷的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
而这本《料经》既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寄托。
他少年时跟随养父回川省,川蜀一带多美食,养父是个香料商人,同时也是爱吃、会吃之人,所以家中特地请了两个手艺精湛的厨子,每日里各种佳肴小吃不断。
苏爷爷那时常去寻家里的大厨师傅讨教手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养父发现他在美食烹饪方面天资卓绝。一道菜经他品尝几次便能将食材、配方猜出哥大概,之后依样复刻,总能仿到九成以上,堪称天才。
养父爱才心切,每每出去走商便将苏爷爷带在身边,走南闯北,遍尝各地美食。
可以说,养父母一家弥补了苏爷爷缺失的亲情,让自幼孤苦的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凡《料经》里出现的每一个方子、每一道菜品,他都曾亲手做给养父母和姐姐品尝过,那上面的一笔一划都是他那段无忧无虑岁月的见证。
之后所有苦水熬过的日子里,每次只要他觉得撑不住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这本书拿出来看一看,昔日温暖的回忆总能驱散他内心的痛苦和疲惫。
《料经》一度被人当做值钱的宝贝抢走时,苏爷爷几乎伤心欲绝,后来多方打探也始终没有找到。还是后来他老人家决定只身前往米国寻找儿子的时候,预感自己年老体衰,这一趟怕是有去无回,这才在临行前动笔重新写了一本,想着不管将来能不能找到儿子,总归是留下了一点念想。
前世,苏丽珍是在米国街头结识的苏爷爷,那时的他古稀之年,孑然一身,怀揣着一点微薄的希望,漂洋过海来寻找下落不明的独子。
可最后,连这点念想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
她想到上辈子苏爷爷在得知独子的死讯后,承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临终前还在为她做打算,又把自己毕生心血之作留给她,一方面是留作纪念;另一则,也是期望她有机会回国后能有个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苏丽珍时常想,像她这种恋爱脑理智全无的人,落得个那样的凄凉下场是罪有应得,可她的苏爷爷生性善良,古道热肠,凭什么要承受那么多的苦难?
所以她重生后除了照顾好父母、大勇哥,让他们这辈子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之外,另一个目标就是早日找到苏爷爷,然后阻止他的独子去米国,让老人家有个美好的晚年,安享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