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还有十分戏剧性的一幕。小吃摊的生意好了,引来了跟风模仿者,女儿和妈妈都很发愁,但是父亲却并不怎么担心。
女儿对此不解。父亲就告诉她,他之所以不担心是因为他有“秘密绝招”。
彼时,父亲就坐在摊子旁边,腰背挺得直直的,看起来自信又可靠。
女儿听完却更懵了,于是在她的追问下,父亲就把自己的“秘密绝招”告诉了她。
这个“绝招”只有八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说完,父亲就乐呵呵地从自家锅里捞上一碗小吃,直接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不知道是父亲吃东西的样子太香,还是那天的风正好,把食物的香气吹出了老远,总之那一天他们摊子上的生意一如既往地好,好像一点也没受跟风者的影响。
文章通过设置这个小冲突收尾,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们心中不禁产生遐想,猜测所谓的“秘密绝招”是否真的有效,“父亲”的小吃摊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同时,利用“生意好了却引来模仿者”这件事,再一次说明了世事多艰,生活不易,同样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最后,它也是对个体户同行们的一个忠告,要想经营好一门生意,光靠动歪脑筋是不长远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口气将这篇文章写完,又前后修改了几遍,等最后誊抄完毕时已近日落时分,半下午的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过去了。
这篇《父亲的脊梁》全篇大概两千字,正好写满了四页信纸。
她将稿子反复检查无误后折好,装进信封。投稿的报社也选择了凤城日报,联系人留的是她自己的名字和店里的地址。
其实以她家现在和李孟儒的关系,这篇稿子完全可以先递给李孟儒,让对方帮忙初审,但是苏丽珍想了想,还是不打算为这点小事消耗宝贵的人情。
第二天,跟一早赶来准备面试顾英杰几人的丁大勇打完招呼,她便早早出门,将信件投递了出去。
原以为最快也要十天半个月才有动静,没想到一周后她就收到了凤城日报的回信。
而且这封回信还是李孟儒亲自送来的!
当时,苏丽珍还在学校上课,家里人听说她的稿子被凤城日报采用后简直都惊呆了!
他们是真没想到自家的闺女(小妹)还有这份本事,一个个又是激动又是自豪。
李孟儒笑呵呵地看着这一家人欢欣鼓舞地样子,等他们的兴奋劲儿过去了,才将准备好的样刊拿给他们看。
报纸似乎新鲜“出炉”不久,上面还带着浓浓的油墨香,等一字一字把这篇《父亲的脊梁》看完后,苏卫华和李翠英夫妇都红了眼眶。
苏卫华更是控制不住地擦了好几次眼角,喃喃道:“这孩子……明明是我这个当爹的靠着她支撑才走到今天……”
李孟儒理解地拍了拍苏卫华的手背。
通过那天对苏卫华的采访,他就了解到在这一家三口的奋斗过程中,这个家里的小女儿出人意料地承担了更重要的角色。他甚至隐隐感觉到,那个聪明稳重的女儿才是这个家、这对老实巴交的夫妻俩的支撑。
他有些羡慕地对苏卫华道:“卫华同志,你们生了个好女儿啊!丽珍这孩子聪明懂事又孝顺,真是一百个难得!”
说完,他不动声色地扫了眼店里的客流情况,与那日午间的客似云来的热闹相比,眼下实在是有些冷清。
受“朱记”影响,全市从事餐饮相关的个体户这段时间都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一方面是现在的民众思想普遍保守、朴实,而“朱记”和郭赖子的行径过于恶劣,一度颠覆了大众的想法,因此导致民众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加上市里另一部分人对改开政策解读不透彻,始终对“私有制经济”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朱记”的事一出,更大肆抨击个体经济,称其为“毒瘤”,呼吁社会不该放任其自由发展。
凡此种种严重打击了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从长远看,更不利于改开政策的推行和发展。
上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在前几天,他们报社就接到了一份指示,希望他们能在报纸上多做一些引导,让民众不要因为个别违法乱纪的情况就对这个新兴经济模式心存偏见,一提起个体饭馆、小吃,乃至所有个体户就怫然色变、喊打喊杀。
因此,报社接下来的重心将放在正确引导思想这方面,倡议大家放下对个体户的偏见,重拾对个体餐饮行业的信任,保证个体经济作为全面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顺利发展。
所以,苏丽珍的这篇稿子来得绝对恰如其分。
而事情一旦有组织上的舆论支持,便如顺水行船,事半功倍。估计形势很快就能扭转,到时她家火锅店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都说机会始终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放在这聪敏的小姑娘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
连他都不禁感慨,卫华同志夫妻俩真是有福气啊!
事实也果真如李孟儒所想,苏丽珍的这篇稿子很快就在凤城市掀起一片讨论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