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战告捷,董留成将视线转向了第二家企业,东山钢铁厂。
另一头,县地税局按兵不动。
几个月时间过去,原先国、地两家共用的会议室,不时被洪跃进占用,办了一茬又一茬的培训。
一拨又一拨的干部们,进了一期又一期培训班教室。
洪跃进举办培训班的做法,明眼人看出来了,与业文强当年的围点打援,如出一辙。
历史总在不经意间,出现惊人地相似。
新成立的地税局,很快趴了窝。一个紧急的信号,很快在不大的县城,传开了:
国库告急、财政吃紧!
新的县财政局局长,更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消息层层上传,传到了县委李良书记面前。
和洪跃进意想一样,县地方税务局这天走来了李良书记。
李良书记的到来,令洪跃进眼前一亮。他当即说服李良书记,去了乡镇。
两人要走的第一站,是县城分局。
县城东隅,是新乔迁至此的地税分局。
洪跃进上前介绍,县城地税分局原本和县城国税分局同址,位居县城繁华地段。地段寸土寸金,一层楼的办公地点狭窄拥挤,无法容纳国、地税所有人员。情非得已,洪跃进做通了工商银行负责人的工作,双方以旧换新,洪跃进以城中心的繁华地段为代价,置换了工商银行此处城郊处办公楼,整体搬迁,乔迁至此。
听着洪跃进介绍,李良书记参观了县城地税分局。
一楼光线阴暗,人头攒动。身着税务制服的地税人员,在张家善的带领下,七手八脚地搬动桌椅,入驻装修过后的办税大厅。各种家具散乱一地,人人忙碌得满头大汗,似乎全然不知前来的是李良书记。
李良书记皱了眉头。
诺大的大办公室虽打通了临街门面,搭建了办税窗口,可办税窗口少有办事的纳税人。再往前,全是老旧摆设,死气沉沉。
李良书记人在后台的工作区坐了下来。
工作区与办税厅一墙之隔。如此简陋的工作区,既当临时会议室,又成了干部的办公用地,他体验到了因陋就简。正午的光线被阻挡,虽说上午十时过后,却是昏暗阴晦。极眼所到之处,是淘汰的家具用具、破旧的办公房、老旧的汽车,简陋的设备。张张干部的脸上,士气低落。
两人的第二站,去了半海乡税务分局。
进门是国、地税务所同址办公的十余人。新成立的地税、国税挤在不大的办公室,不分彼此。办公室一分为二,过于逼仄、紧张;两个基层税务所共同一个办税窗口,面对面坐了不同征收人员;昏暗的会议室,被临时征用,再次效仿县税务局,成为公用地点。
不同的国、地税干部,对着窗口前方的纳税人,各说各话,不堪其扰。
要不是细听,谁也听不清在讲些什么?
两人的第三站,是九山乡地方税务所。
半山区的税务所与半海乡相比,好不到哪里去。原先的一拨人一分为二,各为其政,人却不得不挤在的相同的办公房,住同一层宿舍楼。
实地调研下来,李良书记沉默了。
与洪跃进所到之处,触目惊心。
三地调研,李良书记体会了洪跃进的一番用心。只是他从未想到,自己在国、地税分设之初,许下的“再苦不能苦地税”的豪言壮语,会是如此境地?
一场提振士气、稳定人心的现场会,开进江北地税分局的赵家巷道。
赵家巷道狭窄的街道,断了车辆的进出通道。
人人弃车,走进了迷宫般的老城。
一块立着“江海县税务局江北镇地方税务分局”的崭新牌子的老宅前,站了地税分局的九人。九人衣着齐整,在分局长于存富的带领下,夹道欢迎来人。
李良书记在老宅前站定。一抬头,老宅是过去一户大户人家的宅子。除了不远处尚有一处如今已是农行储蓄所的办公点外,全是居民人家。老宅年久失修,处处透着木头老房子的古拙味道。
打量许久,李良书记跨步台阶。
见到李良书记要进门,分局当家人于存富动手来扶:
“书、书记,注意脚下有门槛。”
对方面生。洪跃进急忙介绍,这位是我们江北的分局长。
李良书记冲于存富点点头,“嗯,过去老房子是有门槛的。”
一低头,他进了老宅。
一行人跟着他,鱼贯而入。
跨过门槛,人人站在老宅子门厅。
青瓦红木,多了古色古香的厚重感。
有人不由叹出声来,原来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宅!
于存富听着众人议论,充当了向导的身份。
他向众人介绍,老宅占地一亩左右,坐东朝西。正东方向是正堂,中间是中门门厅,咱们现在的位置,在前门门厅。门厅分两个,前门厅和中门厅,楼上各有楼房;两扇门开在一条中轴线上,但遵循古制,相互错开,不正对开门;一大一小的两个天井,分了东西,成了一东一西的前后天井。正堂之后,另有一个三十平方米大小的小后花园。如此制式,跟农村再大规模的“八马推车”相比,少了面积,也少了一眼天井。说它前三后三,倒有几分相似。
听着介绍,李良书记一抬头,前方是看得见蓝天白云的前天井。
人在门厅,天井是于存富介绍的前天井。
进门门厅稍加临时改造,多了一面上方玻璃材质、下方木板的一面墙。墙面崭新,将门厅分隔开来。里头的空间,摆放了几张办公桌椅,是分局的办公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