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泽来到锦哥身旁,瞄一眼木桶,半桶水里头干干净净。
黄玉锦察觉到身边有人,侧头看去,是七弟,他露出一个腼腆的笑。
“锦哥。”荣泽小声的喊:“不如你歇会?我喊有根哥过来帮忙抓条鱼。”
“可以可以。”
黄玉锦收了鱼竿,喊孩子们歇会,小屋里有温茶。
长工有根下池塘抓鱼,抓了条一斤有余的草鱼,荣泽点点头,吩咐他:“再抓三条。”
鱼放进木桶,有根提着桶问泽哥儿:“放大厨房吗?”
“小厨房。”荣泽与锦哥说一声,和长工有根一道离开。
敬哥儿茗哥儿没过来,随三个哥哥回了家。
小厨房靠墙放了两个水缸,一大一小,小水缸装用水,大水缸养鱼。
待长工出了小厨房,眼瞅着要走出主院,荣泽关上房门,迫不急待的进了玉戒指,一点点的卷着裤子,撸起衣袖下池塘抓鱼,抓四条一斤有余的鱼。
抓好的鱼放进小厨房的大水缸里,往里撒了点灵泉水,离下晌还早着,防着鱼在普通的水里被养死,至于小厨房里的鱼他扔到了玉戒指里。
中午没饭吃,不饿,荣泽摘了根水灵灵的黄瓜啃。
玉戒指里的农作物不分四季,想吃什么就种什么,他一般都是躲屋里悄悄的吃。
吃完两根黄瓜,午睡半个时辰,起床后拿两本书坐窗下翻看。
他对考科举没兴趣,里头一套一套的脑瓜疼,但他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今儿看的是四民月令,齐民要术,与农业相关的书籍。他虽晓得怎么种田,上辈子学的全是现代知识,现代的种田知识有用,也得多看看古代的种田知识,旁人问起,他能有由头说。
刚看一会,有敲门声响起,紧接着便听见大哥的说话声。
荣泽放下书,起身开了门:“大哥。”倒了碗茶与他,桌上的糕点往前略推。
“看书呢。”四民月令齐民要术,荣源闲着没事也会时时翻阅:“有甚不懂可以来问我,书上的知识很有用,真到了田间地头,还是要多问问老农,老话说十里一风百里一言,地里的土壤也是这么回事,书里难全就得问身边的人。”
是这么个理,荣泽赞同的点点头。
兄弟俩说了会地里的琐碎,荣源总算入了正题:“今日秦家过来用晚膳,你可想好烧道什么菜?”
“我准备烧个鱼。”大哥过来显然有话要说,荣泽主动提及:“大哥与秦家有往来,曾一起吃过饭,可晓得他们偏爱哪种口味?”
荣源笑了:“与阿父嗜辣喜酸不同,秦老爷子口味颇为清淡,似是身体原因,我瞧着秦家兄弟能吃辣。”
他说起与秦家人吃饭时的细节,荣泽边听边记边琢磨。
“今日抓了四条鱼,一条红烧,一条清蒸?”玉戒指里的鱼,怎么做都极为好吃,硬要说,清蒸的更能显出食材的味鲜,荣泽拿不定主意选哪种做法,眼下看来,一桌上两条鱼,也行?
“同一食材烧两道菜,多有不妥,今日情况不同,来客口味不一,一条鱼烧两道不同的菜,倒是显出咱们的用心,再者,七弟厨艺好,我觉的可行。”
“我听大哥的。”
秦老爷子带着两个儿子上门来,荣老太爷唤了大儿二儿三儿相陪。
全老太爷与齐长庆端着糕点往桌上摆,上热茶,寒暄几句,然后出了书房,往大厨房去,晚膳得盯紧些。
瞅着时辰差不多,呆在小厨房的荣泽开始生火,大火,锅里水开,腌制好的鱼上蒸,鱼肉会更鲜嫩,这条鱼不大,蒸一柱香的时间即可。
红烧鱼,油热,下鱼,煎至两面金黄,葱姜蒜爆香,适量的黄酒去腥,加水,放干辣椒,大火煮沸,灶里的柴抽出,小火焖会儿,盐,酱油适量放,收汁出锅。
荣泽开了小厨房的门,回屋里洗脸洗手,换了身干净的衣服,粗使婆子进小厨房端鱼。
荣泽只做主桌的鱼,其余三桌吃的鱼,由大厨房荣木烧。
饭桌上,荣老太爷笑的含蓄,话里难掩得意:“尝尝这两道鱼,外面吃不到的美味。”
秦老爷子先尝清蒸鱼,入口就一个字,鲜!极为鲜美,他认得这鱼,是条草鱼,论口感鲜嫩,还得是海里的鱼,桌上的清蒸草鱼,味鲜,无腥,鲜甜嫩爽,他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鱼:“荣兄从哪弄来的草鱼?”
“自家池塘养的,味道如何?”荣老太爷明知故问。
“好吃!”秦老爷子不吝夸奖:“普通的草鱼做的这般味美,厨子好手艺。”他真的有被惊艳到,朱监官若食到此鱼,定会开怀大笑,荣立安打的好算盘啊!
不知从哪寻来的厨子,竟真的让他寻到了宝。
“我儿读书不行,倒是有些许烧菜的天赋。”荣老太爷夹了块红烧鱼:“可惜老弟吃不了辣,红烧鱼极为可口,与清蒸鱼是完全不同的口感,甚是下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