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山河无溯 > 第173章 小楼风 蝉鸣阵阵,心念无声

第173章 小楼风 蝉鸣阵阵,心念无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之后一段时间里,整个飞骑营皆兴致勃勃地,帮严飞阳筹备婚礼。

而身在宫中的韩凛,亦游刃有余地继续调整着,接管后裕的方案。

当然了,作为剑指天下的一代帝王。

他并不在乎那名存实亡的王族,还能搅动出什么风浪。

他们是乖乖就范也好,还是负隅顽抗也好,对韩凛来说都一样。

就像入秋以后的知了,无论管不管它,时间都不会太多了。

真正让韩凛在意的,无非是后裕的民心。

谁让那块地儿的位置,实在太好了呢?

交通四通八达不说,还有着极其优秀的水上运输能力。

处在中州和南夏之间,作物成熟期要远远早于北地,粮食物产丰富。

正好做为将来攻打南夏时,重要的后方保障和运粮枢纽。

若这里的百姓能积极归顺,并与中州同心一体,平定之事就算已拿下三分。

所以,韩凛这次才特意,调齐王前去接管。

还在听了秦淮和萧路的反馈后,决定往安抚计划中,再添至关重要的两条。

耀眼的阳光透过窗户投到面前的地面上,让人有种被光明围绕的安全感。

他正慢条斯理地伏案而书,身上渐渐沁出一丝薄汗。

而这加上去的第一条便是:

自全面接管后裕事务起,需立即着手修缮萧氏故居,择日更名为“忠义伯祠”。

虔请牌位,供奉香火,并对当地百姓开放,以安民心。

第二条呢,则是关于天吉娘娘的:

待一切民生事务步入正轨后,将各地散落的天吉娘娘传说整理成册、编撰成书。

在后裕与中州交界的周边城镇,同步推广寄恩节。

将该地习俗融入中州,以示本源一体、文化一脉。

做好最后的安排后,韩凛撂下笔长舒了一口气。

才刚拿起茶碗,就听承福进殿回禀道:“陛下,徐铭石徐大人,在外求见陛下。”

他稍稍抿了口茶,捏了两下眉心,自语着:“呵呵,按日子算来,的确是时候了。”

随即,对着承福道:“请徐大人进来。”

当那深一脚浅一脚的步伐声,由远及近地传来时,韩凛早已调整好了状态。

满面含笑地说:“徐大人腿脚不便,就不必拘礼了。孙著,赐座。”

但徐铭石依旧先照着规矩拜过,才起身坐到了内监总管指引的位置上。

还没来得及从怀中掏出信件,就听上头韩凛问:

“徐大人这大热天儿的专程跑来,可是南夏太师有回信了?”

“陛下英明!”他弓着腰站了起来。

一面将信交给在旁的内监,一面道:“自臣按陛下指示,将中州月后便要彻底接管后裕的事宜,以私人书信的形式告知给巫马太师后,等了这么些天,可算是有回音了。”

韩凛从内监手上接过信件展开,徐铭石亦简单概括着信件内容道:

“信中并未对此有什么特别反应,说得都是些恭喜祝贺的套路话,实在无味得紧。”

纸张一页页掀过,韩凛笑了。

“哟,这里先说后裕本就是中州领土,当年派其王族管理是中州大恩。如今中州国力强盛,彻底收回也是为了后裕子民。真是前前后后照顾周到,哪一边儿都不落下!”

“是微臣办事不力!”徐铭石拱拱手,脸上表情有种无力的颓丧感。

哪知韩凛只是甩动了下袖子,安慰道:“哎,徐大人不必自责,朕从未想过单靠一两封信,就能让南夏那位太师推心置腹。”

“古语说,滴水石穿、积沙成塔,任何谋划都需付出时间,否则便不可成。尤其是像这种谋国的大事,更要沉得住气。”

“你只需与南夏太师,继续保持往来即可,朕相信你的这些部署,在将来一定会起到关键作用,甚至扭转前线战局,到时便是救人无数,功德无量啊。”

将信件重新折好放到一边,韩凛又补充说:

“何况朕看信上,隔三差五就有一句,问及徐大人是否安好。显然南夏方面,也不想断了这难得的消息渠道,以此方式表达进一步接触的意愿。可见徐大人已牢牢抓住其命脉,怎么能说是办事不力呢?”

“陛下说得是!”徐铭石听完这一番话,心里的确好过了不少。

他自然知道,如此交好渗透进展缓慢,非一朝一夕之功。

可就怕上边儿对此期望抱得太大,容易失望也容易莽撞。

现在看来,确实是自己多虑了。

堂上这位天子,自登基之初就不是个简单角色。

怎会连这点子小事儿,都想不明白?

“对了,陆司理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韩凛的询问,适时打断了徐铭石的思绪。

“回陛下,礼单上的礼品已经齐备,陆大人也做好了准备。使团可按原定时间上路,一刻都不会耽搁,还请陛下放心。”徐铭石回禀。

“那就好,那就好……”韩凛显然另有所思。

“兄嫂本就伉俪情深,如今又逢添丁之喜,自然是一家子共享天伦,南夏千秋万代的好兆头。我这个做弟弟的,如何能不好好祝贺一番?”

他眼睛虽说看着徐铭石,可心思已然跑到了南夏。

“是,陛下重视与南夏的睦邻友好之谊,陆大人自会将这份祝福带到。”

徐铭石微微颔首,那目光中的压迫力,让他感觉有些心惊。

交代完陆司理这边,韩凛又问:“听说白稼研在宜阳一带,干得很是起劲儿?朝廷分派下去的任务,早早就完成了?”

“哦——”徐铭石赶紧汇报,“的确如此!宜阳地处西北,连年粮食欠收不说,贫户登记也是最多的。”

“但自白稼研到任后,兴修水利、根治蝗灾,又发动百姓集体保田,奖励耕作、助贫助残。不到一年光景,就将宜阳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两成,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韩凛点了点头。

“确是人才。听说不仅能干肯干,还身先士卒带头下田地,才能有如此好的示范作用,黄爱卿将来后继有人啊!”

说完,看了看窗外的日头。

“时间不早了,徐爱卿回去歇息吧。齐王接管后裕之事,还需你和黄爱卿从中协助,当真辛苦。”

徐铭石告退后,承安端着点心进来,预备请陛下先休息一番,再忙接下来的政事。

但韩凛只是摆摆手,让孙著把朔杨方面的奏折找出来。

说是先看完再用膳安歇不迟。

孙著本想劝说几句,可看陛下催促的样子,想是事情的确要紧。

只好冲着徒弟们摆摆手,让其先把东西撤下,过后再送上来。

这边承安托着盘子退下,那边韩凛就打开了方缜的折子,细细阅读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