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山河无溯 > 第11章 雪满头 得贤而归,情丝萌动

第11章 雪满头 得贤而归,情丝萌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天,韩凛和秦川起得格外早。

头发梳得齐齐整整,换过身干净衣服。

交代严飞阳依旧留在周老汉家,等办完事儿,两人自会前来汇合。

说完便正襟危坐桌旁,再无其他言语。

唯恐太早拜访礼数不周,只等天光大亮才好上路。

周老汉见对方这副样子,心中不免纳罕。

“这是要去找沈成?没想到,还挺正式!”

昨夜雪停风驻,今日自是天上地下一片响晴。

阳光照耀下,就连冷都有种清冽得畅快。

韩凛和秦川并没吃早饭,捱到周老汉家摆上碗筷就告辞出门。

临行前,老人重新强调了一遍。

“顺着山路一直走!碰见屋檐上挂铃铛的人家就是!”

门前这路,已经是第二次走了。

积雪虽比昨天厚了许多,可两人步伐却明显快了起来。

韩凛更是不用人牵扶,走得又快又稳。

及至行出一里地后,秦川看着对方背影才后知后觉意识到——

昨天,自己上当了!

阳光如同四散的绸,洒下一片耀目金光。

加之周身望而不尽的琉璃世界,两人很快感到了疲惫。

冒出的汗珠,不停顺着脊背直滑下去,陷落在衣料中。

可脚步仍是一如既往,不一会儿走出好远。

再次抬眼望向山坡时,秦川发现远处似有户人家。

和周老汉家差不多大小的院子,被蒙在一层洁白里。

如同上天玩心大起时,用雪堆出来的。

应该就是那家了!

两人继续往上走。

每接近一步,韩凛心中忐忑就多上一分。

他怕自己空欢喜一场,也怕那人只是徒有虚名。

更怕先生才能卓著,自己却无法劝得良才。

很奇怪,这些打出了皇城门,就从未想过的事情,现在一股脑涌进了韩凛脑子里。

逐渐清晰、定格,最终化成实体安插在心里,就像被钉下的木桩。

“相信你自己,就像我相信你一样!”

秦川虽没有看韩凛,却能明白对方的想法。

这是多年相伴成长下的默契,更是情感激荡处的了解。

“嗯!”坚实的声音,是对这份陪伴和情意的回答,好似利斧劈开朽木。

等到能看清屋檐下的铃铛时,两人心头大石总算有一半儿落了地。

那是个很精致的铜铃,穗子随风摆动,偶尔发出一两声脆响。

二人连忙正了正衣冠,秦川待韩凛停下动作后,尝试着朝院里询问:“请问是沈成沈先生家吗?”

过了片刻,门从里面被推开。

一位妙龄少女走出来,荆钗布裙、不施脂粉。

举手投足间自有气韵风雅,令人赏心悦目。

这不是只有富贵和家教便成的,更需多年阅历以及诗书禀赋。

“二位公子,是来找家父的吗?”少女行至近前,语调轻柔。

“是,我们想求见沈先生,烦请姑娘代为转达。”韩凛微笑作答,言辞谦逊。

“好,烦请二位稍待。”那女孩转身刚想回屋。

却见爹爹已立在门边,眼睛望着院外,说了句:“进来说话吧。”

女孩应声开了院门,浅笑嫣嫣:“二位公子,请。”

秦川诧异于如此顺利的开端,韩凛心下却已然猜到几分。

先是对着那女孩略施一礼,道了声“有劳”,便继续往前走。

进了屋,女孩将二人让到椅上,转头出去沏茶。

沈成坐在对面。

一张容长脸,额头宽阔,眉毛浓黑细密,一双眼睛烁烁有神。

胡须精心打理过,下巴方正,更添文人风骨。

“二位公子今日前来,有话不妨直说。”短暂沉默后,沈成率先开口。

其实,打从门边望见对方第一眼起,沈成就明白来人,定是出自皇家贵戚。

两位少年,身姿挺拔、玉树临风倒还在其次。

那难以遮饰掩盖的贵气,才最为紧要。

当时他就在想:该来的,还是来了。

“好,既是先生要求,那在下就不客气了。”

韩凛起身行过礼,直视着面前之人。

“陈先生,在下此番前来,是想请您入朝为官。”

女孩儿此刻已斟上茶来,闻听此言动作有些微停顿。

随后捡了个空当儿,如常将茶放好便走开了。

陈瑜亭笑着叹了口气,伸手做出个“请”的姿势。

“公子可否内室一叙?”

“好!”韩凛绕过桌子,跟着对方转入内室,独留秦川一人在外。

“敢问公子,是奉谁家圣命前来相邀?南夏?中州?亦或是后裕?”

陈瑜亭坐到床边,一只手搭在炕桌上。

“我不奉皇命圣意,只为中州百姓、天下黎民来求先生出山!”韩凛字字恳切、掷地有声。

从这话里,陈瑜亭猜到了来人身份,却属实有些难以置信。

当然,他并未因此立即起身参拜。

只是接下去道:“我若随你前去,官拜几品、职责几何?”

“若先生肯入朝为官,我愿为先生重开相位!”韩凛坦诚相告。

“只是初期还需先生受些委屈,在其他任上留些时日。待有所建树后,才好拜相。”

“哦?陛下的条件甚是优厚,话也讲得明白,”

陈瑜亭以“陛下”直呼,韩凛丝毫没有意外之色。

“只是陛下如何确定,我能担此重任?”

韩凛的坦诚,依旧明晃晃。

“所以我今日才来找先生,一为相求,二为长谈。”

“好,陛下既要长谈,可愿先听草民说上几句?”陈瑜亭没有再问。

“先生教诲,自当洗耳恭听。”韩凛也并不着急。

对方喝了口茶,语气不紧不慢。

“现下中州的难题,是如何在国力上更进一步,尤其是兵马粮草的储备。”

“兵能招、武能练,可招了兵就得吃粮吃饭。马能买、也能繁衍,可越是好马,喂养越不能草率。”

“虽说现下国库充裕,但远不够接下来要花的钱,即使把以后能收进库里的全算上也不够。”

“国库一旦空虚,难免会加码征税,若还不能解燃眉之急,恐怕就会变成苛捐杂税。”

“陛下使想避免如此局面,可现有政策内又找不到新法可依,才会急着来这荒山野岭,寻一介草民。”

在听陈瑜亭说这番话时,韩凛眼里跳动的光愈来愈盛。

心内的兴奋如一头精壮猛虎,追扑着、奔跑着,等不及要撕咬目标。

“所以说,经济与增兵听上去是两回事,其实却是一回事——”

“是怎么推进和完成改革,令百姓在不必付出更多代价前提下,又能让国库更加充盈的问题。”

说到这儿,陈瑜亭比了个“三”的手势。

“中州凭着秦相三策,短短几十年发展成如此状态,已是让人叹为观止。可旧法带来的活力,到了陛下一朝已然疲态初现。”

“是以无论陛下如何修改缝补,亦不过拖延时日、收效甚微。国家发展本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先生既如此说,心中是否已有应对之法?”韩凛再也按捺不住,脱口问道。

陈瑜亭并未匆忙作答。

他站起身,走至角落的简易书架前,拿出三本厚度各有一指宽的书。

又走回炕桌,将它们放下——《百地风物志》。

韩凛打量着封面上的名字,心知这是陈瑜亭自己撰写的。

“良策谈不上,只是这些年游历民间,对各地风土人情算是有些了解。”对方指指桌上的书。

“这里面,记录着北至朔杨,南至柳堤各郡县的概况。包括人口估算、年成耕种、以及降雨水纹气候等等,皆是当地世居之人口头详述。”

韩凛眸中精光更盛。

他明白,若不是为了日后有番作为,陈瑜亭绝不至于,将相关民生等事都一一记录。

如今,对方把这些告诉自己,无疑是一种明确表态。

“把这些叙述和见闻一一整理后,草民发现,越往西北地区,年成越无保障,贫困百姓的数量也就越多。农户们基本都去当了佃户,只为换些口粮。”

“而以京城为中心的几个郡县,百姓虽然比较富裕,可负担的徭役却比其他地方更重。”

陈瑜亭缓了口气,将杯中剩茶一饮而尽。

“再往南收成就好了,一年两熟、三熟的地方不在少数。但很多家庭为了躲避按人头征收的米粮,依然愿意寻求地主或大族庇佑。”

“且南方氏族兴盛,他们人丁兴旺、家财丰厚,所有势力甚至连朝廷派去的官员都难以撼动。”

“轻则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重则官商勾结、贪腐成风,以至当地民生,仍算不上乐观。”

韩凛听着,手在微微颤抖。

到了后面,他只得紧紧握住茶杯,直至骨节泛白。

力道几乎要震碎桌椅、掀翻屋瓦。

陈瑜亭所说这些,都是他在奏折中不曾看到过的。

那些写在纸上的溢美之词,韩凛虽从未轻信。

却也不曾想到,这片土地是如此弊病丛生、水深火热。

若不加以整治,何谈平定天下?

“陛下实在不必过于恼怒。”陈瑜亭瞧见韩凛反应,先停下了后面的话。

“并不是朝堂上的大人们不勤政爱民,只是鞭长莫及,层层美化之下消息难保切实。”

“何况老百姓们,不过想有个安稳日子,过得下去也就罢了。”

陈瑜亭一番话说得有理有节,令韩凛心服口服,不住在心中击节赞叹。

再也压抑不住内心激动,他起身拱手深深拜了下去。

“既然如此,还请陈先生随朕入朝为官,救万民于穷苦,挽社稷于危难!造福苍生,泽被天下!”

陈瑜亭这才忙站起来,扶住韩凛道:“陛下所托,草民定当万死已报!”

其实,这些年来,陈瑜亭一直在等一个人——一个能找到他的人。

——许他名正言顺的高位,让他一展平生抱负!

只不过,陈瑜亭的确没有料到,中州新帝会亲自前来。

“只是……刚刚也说过,起初怕要先生委屈些时日,好给朝堂上下一个交代。”韩凛再次强调。

“这不妨事,陛下苦心草民明白。”陈瑜亭说着,将刚刚那三本书收入。

“陛下若无其他旨意,就即刻动身罢,这里没什么需要收拾的。”

“好,先生旧物稍后自会有人前来整理。”

韩凛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此行会如此顺利。

心下不觉感慨,当真天佑中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