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支线任务:存活十天,进度60%。
根据宋家阿婆说的消息,在距离平安屯13里外的路上,有一个小镇。
附近的村子都会在今天去小镇去赶集,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指的是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存在,是一种贸易组织形式。
因为是赶集日,平安屯里今天也格外的热闹,有不少的村民带上自己要售卖的东西,想赚点钱补贴家用,亦或者带上钱,想要去集市上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宋家娘子?你今天怎得起这么早?”
一个妇人奇怪的看着提着篮子的柳娘,问道。
其实也不怪她询问,因为柳娘自从家里出事后就没怎么出来过。
平常的赶集日都是宋家阿公去的。
不过听说宋家阿公最近在镇子上帮忙打零工,还不知道啥时候回来,遇到宋家阿公没空,也应该是宋家阿婆去赶集。
听见妇人的询问,柳娘腼腆的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最近家里缺钱,我自己纳的鞋底,想试试能不能补贴点家用。”
妇人看了一眼柳娘篮子里的鞋底:“宋娘子的手真巧。”
纳鞋底是个手工活,但也是个辛苦活,首先就需要将多层袼褙按照鞋底样裁剪整齐,并沿边镶上一层白布以防止脱线。
在鞋底的一周引一圈线作为起点,然后开始正式的缝合工作,缝合时,针脚可以密一些以增加鞋底的结实度。
在鞋底接触地面的一面,针脚通常是竖直的,而在另外一面,则是横向的针脚,这样线在鞋底内部形成斜线交叉,大大增强了鞋底的牢固性。
在纳第二行及后续行时,针脚要始终位于上两个针脚的中间。通过调整针脚的高低来控制鞋底的密度和舒适度。
当鞋底缝合完毕后,需要进行收尾处理以确保线头不会松散,同时检查鞋底是否有漏洞或未缝合牢固的地方并进行修补。
整个过程费时费力。
柳娘纳的鞋底就属于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能瞧出来的精致。
也难怪她被平安屯的人称为“针线仙子”了。
那妇人望了一眼天边逐渐泛起来的鱼白色,提议道:“现在时辰也不早了,宋娘子不如跟我一起去集市?”
柳娘摇摇头。
“娘子先去吧,我还得再等等。”
被拒绝的妇人也没有多想,她点头告别:“那宋娘子,我就先走了。”
柳娘在等南以卿。
六斤的豆腐被她装在木桶里面,她很轻松的就提了起来。
柳娘见到南以卿的时候,眼睛很明显的亮了亮:“谢娘子,你可算是来了。”
“婶子早上好呀。”
南以卿从木桶的上方取出来一块干净的布,将它递给了柳娘:“想你估计也没来得及吃早餐,这是我摊的鸡蛋灌饼。”
柳娘诧异。
她其实听到青山青溪讲过鸡蛋灌饼,说是特别的香,吃完一张饼还想吃第二张饼,不管是单吃还是夹着馅吃都很美味。
之前说的她可馋,没想到今天自己就能见到,她道:“看来我今日有口福了。”
两个人说话间,引来了不少的目光。
其中就有李淑华的。
她死死的盯着南以卿的背影,那嘴巴里的牙齿咬的嘎吱作响,恨不得将南以卿抽筋剔骨。
注意到南以卿提着木桶,她冷嗤一声。
压根没把她放在心上。
她觉得就南以卿这样的,肯定是卖不出去东西的,想到自己晚点可以当着她的面卖出去东西,立马就觉得自己扳回了一局。
走起路来都骄傲了不少。
她很快就赶上前面的路,只留下了个背影。
而南以卿这个时候也跟柳娘上路了。
13里路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
对于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的本地人来说,还是特别轻松的,好在南以卿还有系统的赋予技能,也没感觉到多累。
他们顺利的到达了集市。
阳光斑驳地洒在石板路上,摊位沿着街道两侧向外延伸,各式各样的摊位摆满了街头巷尾。
每个摊位上的货物琳琅满目,有新鲜的蔬菜、应季的果子、山里的山货、自家养的鸡鸭鹅,还有各种手工艺品。
这些商品都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到淳朴与自然。
柳娘跟南以卿很快就占好了位置。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赶集的人流也愈发汹涌。
人们从四面八方不停的涌向集市,他们或背着背篓,或提着篮子,还有的推着手推车在街道里叫卖的,热闹集市上吆喝声、笑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看起来非常的热闹。
“还真的挺热闹的。”
南以卿在现代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么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了。
柳娘捂着唇笑:“你再感叹会,就得被挤出去了。”
这里的摊贩很多,位置却不够多,很多摊贩都会去争抢位置。
那些手慢的很容易就被挤出去。
南以卿也笑,动作却极快的将木桶放好占了位置,“卖豆腐咯,卖豆腐咯!”
她吆喝起来的声音不比周围的声音小,竟然还有隐隐约约压过他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