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面子的事,秦晓清才不做。她知道当一个好皇帝,打造一个好王超就是最有面子的事。
“不来朝贡?不要急,以后会来的。咱们服饰模仿唐朝,难道唐人朝贡?”
唐朝在臣子们心中是个遥远的梦,唐朝没有朝贡,臣子们也就不太介意这回事了。
夏原吉道,“陛下所言极是,但朝廷第一次有了这么多钱,该花在哪里呢?”
从前钱总是不够,左支右绌,夏原吉第一次感受到了有钱的滋味,非常拥戴皇帝。
“这简单,拿去修水利工程,专款拨给各地方。像都江堰,黄河,都该修了,出事了,得死多少人啊。”
秦晓清看史书的时候,顺带看了点明宣宗朱瞻基,他在位期间就非常重视农田水利。
“嗯,还有农田。现在粮食产量一天天更高,是百姓之福。但不够,还是有人在饿肚子。拨款给长江沿岸,让他们找杂交稻。”
“杂交稻?”夏原吉又问。
“人有爹妈,稻子也有,田里的和野外的稻子生出了小稻子,不就是杂交稻了。
没用的弱小的稻子死了,强大的活了被我们找到,不就可以育种种植了?要是哪个农学家找到杂交稻,朕重重有赏。”
根据明朝的粮食产量来看,杂交稻应该出现过。但是,可能不是现在,所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秦晓清期待更早找到杂交稻的农学家。
皇帝总是对的,虽然没几个人听说过什么杂交稻,但没人反对。
有个正直的黄监察御史大胆发问,“臣斗胆请问陛下,安排鲍辉纺织机在江南生产,可是在与民争利?”
真是大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怎么可能和百姓争利呢?
“有点吧。朕想要的不是织出多少布去卖,朕想要的是卖出纺织机。现在还有人衣衫褴褛,还有人过年才能穿新衣服,朕要人人随时都能买到新衣服。”
“这怎么可能呢?”
不小心说出心里话的人连忙捂住自己的嘴。
“怎么不可能?诸位都是聪明人,下朝随朕去看看这织布机,你们就明白了。”
南方的官员对织布机更熟悉,但他们都聪明,不需要对比就能看出,被鲍辉改造过的纺织机,确实要快上普通织布机太多。
这不是在织布,这是在织钱呐。
“陛下。”男人看着布料越来越长,心里害怕,“如果陛下要江南人都用上这样的机器,以后布料就不值钱了啊。国库里的布料,岂不是都成了废纸?”
“是啊,大明宝钞就是越发越多不值钱的。如今,我们可都不喜欢宝钞。”
真的是非常有道理的问题,工业革命,要的就是翻天覆地啊!
“朕知道你们不喜欢宝钞,朕已经停止发行。以后改个名字,一定不滥发了。
至于不值钱,你且看看,量这么大,咱们可以以量取胜。人还能不穿衣服吗?”
皇帝爱重人才,喜爱科技人才的信号实在太明显了,鲍辉已经升了工部侍郎,其他人也各有不等的赏赐。
偏偏这时候的明朝,有了前期的积累,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还涌现了许多足以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和创新。
这样的明朝,被明朝皇帝压制着。但被秦晓清遇到,那真是瞌睡遇上枕头,正合她意。
不过,秦晓清算是明白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重视水利了,原来是这时期洪涝灾害频繁。
救了几次灾,秦晓清才想明白。这时河南府黄河改道导致洪涝,几百万平民无家可归,没有食物和衣服。
她派了善战的金幼孜和许多能征善战的勋贵进入灾区维持秩序并赈灾,要求给灾民提供衣服和食物。
他们只能用赈灾银买,而最终的来源都是江南,他们大赚特赚。但其中秦晓清的皇家织布厂赚得最多,是别人的十倍。因为鲍辉纺织机的效率是她们的十倍。
一下子把她们辛苦挣下的纺织机比得什么也不是,这太令人眼热了。但这皇帝的产业,她们也不敢怎么样。
只是试着偷买鲍辉纺织机,或者挖人过来。
结果,皇家纺织厂竟然一点也不藏着掖着,公然叫卖,二十两一架鲍辉织布机。
这样会下金蛋的母鸡,竟然会拿出来卖?江南商人觉得皇帝不会做生意,争抢着要买。
其中,只有一两架或者十几架织布机的家庭小作坊购买意愿最强。一些不喜变化的大商人,还不愿意改变。
但是这不影响秦晓清谕令织布厂再办厂生产织布机,并大卖。
皇家纺织厂再能织布,也不能搅动什么。但如果卖能织布的织布机那就不一样了,织布机是生产资料,可以靠它致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