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这才想起来自己下江南目的,他不是来玩的,连忙让心爱的孙氏当工人记录情况,又花钱问人。
孙氏出身差一点,但比女工不知高出多少,第一天就干不了了。朱瞻基心疼她,也不让干。
之后两人只是花钱问人,好在这样也能得不少消息。
只是,对于江南民变,不服朝廷,朱瞻基很不满。想让金幼孜过来平叛,朝廷待百姓厚他们怎么这么不知足。
众所周知,有压迫就有反抗,而阶级固化就会有压迫。
说起阶级固化,没有人比皇帝这个群体更喜欢阶级固化了,朱元璋也一直在推动阶级固化。
因此民变在阶级固化,上层欺辱压榨下层的情况下一定会发生。秦晓清同情百姓,不可能镇压百姓,反而处理当地官员。
而朱瞻基没有等来军队,换了一个地方官,这地方就好了不少。他明白了,民变不止是百姓的错,还是地方官的错。
他走时,一家十来口只带了千两银子,不够花。好在他商人干得不错,赚了不少,不然恐怕要饿死在江南了。
朱瞻基觉得自己很聪明,这时候才承认自己,从来就没去工场当过工人。
秦晓清是想让朱瞻基知道民间疾苦,这不代表她信任朱瞻基。了解江南丝棉纺织业的另有一批官员和太监。
官员自然是江南人,熟知江南情况。太监却全是内官监出身,没有定员的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一半都去了江南。
原来一共十二监,每监都有掌印太监一员,其中内官监管理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冰窖等事。
只有他们,才比较有可能和工部合作搞出先进目前纺织机十倍的机器。
但秦晓清需要亲力亲为,不然不相信织布速度能快现在十倍的人,造不出那样的机器。
但秦晓清在北京辛辛苦苦搞自己不擅长的织布机时,朱瞻基却早忘了自己的目的,亮了身份,开始在江南地区打击盗匪。
因为朱元璋,朱棣两代帝王对外用兵,内外交困,当时的社会经济其实很差,盗匪横行。
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治安有所改善。但百姓依然面料盗匪威胁,朱瞻基也算是造福于民了。
但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朱家。很快有正直的监察御史弹劾了太子。
陪伴朱高炽左右的文臣,希望他不要少动干戈,善于纳谏,节俭朴实。
但只有不能再进行的战争被停止了,朱高炽仍然是朱家的皇帝,和所有的皇帝一样奢侈,秦晓清才是文官们想要的贤明君主。
不然谁也不敢弹劾太子。
于是秦晓清勒令朱瞻基回京。
朱瞻基一点也不怕,两个弟弟虽然实力强劲,有夺位的可能,但听说父皇并不太宠爱他们。
一见面,他就带着一家人跪了。朱瞻基指着孙氏的肚子,仿佛她才是太子妃,“父皇,孙氏怀孕了,你要有太孙了!”
太孙?确实是孙子,该死的朱祁镇!
秦晓清翻了个白眼,“什么太孙?朕让你下江南微服私访,你都干了些什么?”
朱瞻基有点急了,膝行几步,“爹,我要有儿子你不高兴,儿子还没孩子呢?而且,儿子在江南,也做了事立了功啊!”
“你还说,你那算什么微服私访,还商人。你就一点苦都吃不了,苦都给别人吃是吧?”秦晓清很生气。
只要太子之位不受威胁,朱瞻基就能稳得住。
“儿臣下次一定做好,孙氏怀孕,很快就要生了,爹可千万别把儿子赶回江南去。”
朱瞻基双手合十,眨着大眼睛讨好父皇。秦晓清也不能不讲情面,最后只是禁足一年,并削去了他的一个头衔。
还好当时没有想着靠朱瞻基,不然全完了。一个平时靠谱的贵族男性,要干平民的事,就这么不靠谱。
秦晓清离开皇宫,去了北京城外的蒸汽机厂。这东西以后能派上用场,已经造出来了。
之前的朝代就造出来过,秦晓清都记下了。当时生产力不需要蒸汽机,现在有需要了。
现在的大明百姓的主要燃料是煤炭,蒸汽机可以给煤矿抽水,秦晓清安排了一批煤矿进行试点。
她最关心的织布机,她最开始以为很容易的东西,反而最难。直到工科给事中鲍辉毛遂自荐,问题一下子结合了。
秦晓清非常兴奋,给纺织机取名鲍辉纺织机。这下给事中鲍辉也兴奋了,对机器更加上心。
秦晓清大张旗鼓地造了许多鲍辉纺织机,在江南招人进行生产。
这些主要花的都是皇帝的钱,因此一些官员认为皇帝不该在皇家内务上太过用心,应该专注国事。
例如说,皇帝废除了朝贡,朝廷省了很多钱,但很多国家不来了,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