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诸朝皇帝都当过(女穿男) > 第68章 王忠嗣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第68章 王忠嗣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于是灭佛灭道运动在长安短暂实行没有问题后,就在河北道开始推行了。河北百姓还没怎么样,王维就看不下去了。虽然他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待诏,但他认为他有必要站出来。

家里人朋友都劝他不要找死,皇帝要灭佛灭道,甚至把自己的家产给了朝廷,这是他能劝的吗?

但王维依然站了出来,慷慨陈述:“臣亲近佛教,陛下是知道的。陛下灭佛,臣无可奈何。但臣听说,灭佛官员常有侮辱之举,或逼不愿归家的尼姑和尚还俗,或打砸佛像,侮辱佛祖,实在不该。

虽然名为灭佛灭道,但在臣看来,陛下是想澄清佛教道教,留下精华的寺院道观,并不想完全毁灭他们的存在。可惜底下人不明白陛下的苦心。”

众大臣皆侧目,皇帝虽然好说话,但前面还在高兴地说河北道灭道灭佛的推进,现在王维就说这样的话,实在是太冲动了。

但秦晓清又一次突破了文武百官的想象,她不但不生王维的气,反而很高兴。觉得王维说的有道理,“你亲近佛教,那就监督灭道,以防你徇私。李白亲近道教,就监督佛教,利用你们的恻隐之心。”

李白站了出来,“谢陛下。”

“好好干,朕很期待看到你的作为。”秦晓清道。李白给她的印象就是那种不事生产的人,每次看到李白做事感觉都很奇妙。

姚崇当宰相时看不起的人很多,但现在宋璟做正相他只是副相,他感觉他看得起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排挤异己也没那么容易了,官员现在不是三年任期满就等着下一次调动,在裁撤冗官冗兵时,官员就无罪轻易不能罢免了。

秦晓清点出了姚崇:“王维说的这些事,爱卿知道吗?”

知道吗?自然知道,姚崇说:“臣愚钝,没有明白陛下的意思。王维说了以后臣才明白,臣有罪。”

“你何罪之有,你年纪大了又负责这么多事,一些小事顾及不过来也正常。倒是朕,没考虑周全。朕听说吐蕃又犯边,姚相有什么对策?”

其实边境安宁很久了,说是犯边,只是一次小冲突而已。皇帝不懂军事的事,朝廷里有眼睛的都知道。皇帝信任姚相,因此武官便都看着姚崇。

“现在是秋天,麦子成熟。陇右积石城常驻有军队屯田,年年麦熟都有有吐蕃军队劫掠。胜少负多,自陛下事无巨细过问以来,胜多负少。但吐蕃仍认为我们的田地是他们的麦庄,臣推举王忠嗣带兵前去剿灭敌人,扬我国威。”

武官们便都看向王忠嗣,这个皇帝扶养长大的人。他职位不高,有声名。听到姚相推举,王忠嗣便郑重地单膝跪地,“臣愿意剿灭敌人,为大唐带来太平。”

事实上,在原来的历史线上,王忠嗣做到了,虽然不是被姚崇推举的。秦晓清愉快地同意了,“朕相信你,如果能剿灭敌人,朕给你加官进爵。”

对于对外战争,皇帝总是很谨慎,将军们很难有立功的机会。好不容易可以打了,都纷纷毛遂自荐。

赈灾和日常操练也能获得军功,但这些,大唐军人还不习惯,他们只喜欢战场上的功勋。于是很快王忠嗣就带着左羽林军去了边疆,在这里组织了一支精兵。

在吐蕃人看来,大唐就是魔鬼。王忠嗣现在年轻,以勇猛善战自负,但仍然谨慎,派出间谍刺探军情后才出动。不但全歼五千吐蕃骑兵,自己更是只损失了一百人而已。

回朝以后,王忠嗣得到皇帝嘉奖,宋璟却大为不满。之前他不好驳陛下的面子,现在赢了,他就要泼冷水了。

“陛下不通军事,只凭个人眼光,强制属下挑选规定的人选,实在不该。若是后世帝王学去,这次胜,下次该当如何?制度被丢到一边了?

王忠嗣不过刚刚进入军界,小有声名而已,如果不是少时生长于宫中,陛下本该不知其人。调兵遣将是将军宰相的事,陛下既然不懂,何必插手。”

王忠嗣赢了,反而被宰相说了一顿,很生气。但也服他,听了后主动出来认罪。

秦晓清先赏了王忠嗣和他手下的人,“朕觉得爱卿说的有道理。但朕确实有眼光,朕自己知道。文武,朕都能挑出来好的。”

被皇帝点为状元的李白却亲自出来反对,“陛下喜欢修改法律,增加官员俸禄,改变地方制度。陛下心里很清楚,人要靠制度治理。

现在陛下人治,看起来是好事,但其实是给后世留下了祸患。在座的都是正人君子,陛下应当维护制度,放弃人治。”

秦晓清很不高兴,她打算先抑后扬来着。李白说的很好,但是她怎么表示自己有改过之心啊?

紧接着,又有人出来,参被皇帝看重的李林甫,弹劾他克扣粮饷一事。因为如今要有证据才能弹劾,因此李林甫立刻被他指挥侍卫押起来了。

“李林甫,你真贪了?”难道她左防右防就是没防住,李林甫怎么就这么蠢这么坏呢?

李林甫没想到还是被人参了,“没有,陛下,冤枉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