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简单,以后就难了。甚至她觉得,秦朝和清朝,一个最前一个最后,最好改变,中间的都很难不被历史裹挟。
只是,处理到霍仲儒的后代的时候,上官妩又和她有不同意见了。她觉得皇帝处理得已经够了,就不必让这些人坐牢了,软禁就好。
“把他们打入大牢,已经是朕仁慈了。不然,那可是要杀头的。”秦晓清很生气。
上官妩也生气,皇帝居然自称朕?这是什么意思,要压她一头吗?
“既然是小罪,那么就该赦免。不然,也要众大臣商议过后再做决定。而且霍家已经决定出钱赎罪了,陛下为何不许?”
出钱赎罪?秦晓清听得想吐。
“钱?这些钱有一分是他们自己赚的吗?都是民脂民膏。再说,功是功,过是过。王室宗亲,难道朕不是一样处理的吗?”
“这就更不对了!”
上官妩还要说什么,但秦晓清已经听不下去了。上官妩的想法还是和她不一样,以后如果她还是皇后,估计要徇私枉法了,甚至勾结官员害她也不是不可能。
秦晓清已经动了和离的心思,如果上官妩不同意,那她就要废后了。
经过和介后心惊胆战的相处,秦晓清的心硬了很多,她不能容忍自己身边有一个危险人物。
上官妩不知道皇帝想的这些,只是生气,皇帝没有发现,处理的那些人里有她的人吗?就这样处理了她的人,下她的面子?
没有机会,上官妩可以蛰伏一辈子,享受一辈子的好日子。可是周阳氏已经出宫为官了,后宫独宠,让她膨胀了,她想要更多权力,更多关注。
秦晓清离开了上官妩的寝宫,并且打算再也不来了。但她心里却不是在生气上官妩的改变,这早在她意料之中。而是在想霍光这个人。
她是很欣赏霍光这个人的,十分谨慎克制。但这样的人,却有毒害皇后许平君的妻子霍显,还有造刘家反的霍禹霍显,蠢不可及。并且总是给家族里的水货安排高位。
他明明知道这样不对,为什么要这样?
她一直觉得霍光和李斯很像,但现在想想又觉得霍光像朱元璋。都是对外人严,对自己人宽容。因为觉得天下是自家的,其他人是奴隶。
看来,思想不对,就很容易做错事啊!上官妩就是这样。
在马成功上了学以后,皇后上官妩被废了。皇帝没有妻妾,于是群臣都上奏,请求皇帝广开后宫,绵延子嗣。
秦晓清当然不允许,她不觉得她能在古代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不如身边没有女人,自然安全了。
于是她说,宫里地方大,可以让一些出身较低的宗室送孩子到宫里培养。以后有当皇帝的可能,但不过继,新皇帝仍然认自己的父亲为父亲。
这样,损害了皇帝利益,但其他宗室可高兴了。但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秦晓清的行为挑战了儒家,于是众大臣纷纷上奏,不肯妥协。
秦晓清才不管这个,扶持其他已经没落的学说,找了其他大家,综合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小说家,名家等等,搞出了一个大同主义。
是的,就是天下大同的大同,于是儒家也不好反对。
天下百姓凭着朴素的价值观,也是支持皇帝的。所以这次,秦晓清胜。
清除了大部分蠹虫,却并没有引来猛烈的反扑。秦晓清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古代固然好,但不足以撼动豪强勋贵和王室。
他们有足够的资源,经受那些来自皇帝的不可预知的风险。而且秦晓清也不是没有替他们考虑,于是更加可以接受,只是抱怨几句。
秦晓清以为天下安定,与《新秦律》一样的新律法有关系,原来关系不大。她要的当然不是文臣们夸耀的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她才不信他们的鬼话,太多人在他们眼里不是人了。
在造纸的时候,旧有的制造竹简的人,都在政府的帮助下改行造纸了。于是秦晓清决定去发掘煤矿,提高冶铁技术,扩大生产力。
到时国家更加强大,她更加有威严,豪强的把柄也更多,她就要出手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汉代已经开始用煤了,但这个时候煤并不普及。对于比木柴有效率得多的煤,秦晓清自然十分上心。
于是她把国家交给刘病已监国,苏武,韩增几位大臣辅助,自己去了北方查看冶铁情况,顺便去看看匈奴。
秦晓清不知道自己多么威严,她的脆弱都只在心里,因此打算去去就回。固然刘病已当臣子时有臣子的本分,但她也不能太过放心。
不料,她担心的长安没出变故,但是她去的河北,不知道谁猜出了她的身份,竟然刺杀她。这算什么?
刺杀皇帝?劫后余生的时候,秦晓清明白为什么皇帝想诛人九族了,她现在也挺想,不过还是要克制自己。
而且被陌生人刺杀,总比被枕边人刺杀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