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乾清宫内只有三人却没有一丝声响。
辛霖文回宫的路上遇到了太监总管王书华的干儿子——王小生。没等他回到东宫坐热屁股,便被皇上给叫来了乾清宫。
他站在台阶下等父皇批折子,批完折子,皇上叫退了身边的人,仅留下了王公公。
皇上:“听闻你今日在宫外偶遇明家兄妹,可还有趣?”
辛霖文:“回禀父皇,今日托父皇大寿之福,宫外城内一派喜气洋洋,儿臣跟着凑个热闹,巧的是,明将军家的兄妹四人也在。”
皇上若有所思道:“这么说来,你和明家甚是有缘。”
辛霖文见皇上单手在下颌骨摩挲,便心知不对,他挺了挺腰板,然后双手拱于胸前,作辑道:“父皇,儿臣想娶明珠做太子妃。”
*
皇上的话问住了辛霖文。理由?想挑选自己的太子妃还需要理由吗?明珠本就出身名门,又是姨母之女,亲上加亲,好上加好,还需要理由?
但父皇态度难辨,他一时间不敢随便语言。
皇上的眼睛没放过太子的每一个表情和欲说不说的纠结。他冷哼一声,大甩衣袖道:“连一个理由都说不出来,为何来和朕说让她做太子妃。”
辛霖文闻言后,双膝跪地,双手仍拱于胸前,抬头辩驳道:“父皇,儿臣不知道除了明珠,谁更适合做太子妃。”
皇上似笑非笑道:“朕知道啊,金中堂之女温良娴熟才情横溢,樊巡抚之女秀外慧中德才兼备,于尚书之女花容月貌才高八斗。明珠嘛,确是容貌不凡,但她生性活泼,恐怕宫中的生活不适合她。”
辛霖文双臂自然垂下,抬头追望着父皇踱来踱去的身姿。
皇上坐回到龙椅上,看到太子眉尖微耸,心中暗道:在朕面前,他还是个孩子,一点城府都没有,罢了。
辛霖文眉头展开,朗声道:“父皇所言甚是。明珠生性活泼,是她的性格使然。但其他女子,我们所知的只是传闻中的她们,也许容貌和才华是可以通过口耳相传得知,但性格是不能这样传闻的,更何况这些女子都是大家闺秀,怎可能知道她们的行事作风。”
“父皇,我知明珠和明家不是太子妃和东宫最好的选择,但后宫安宁,有益于朝堂安稳,我想要一个知根知底的太子妃。”
皇上抬手挥了两下,王书华猫着腰既快又安静地退离了大殿。
皇上冲着太子招招手,辛霖文连忙起身走到父皇身边侧身站立,“麟儿,你可知父皇为何不愿意让明珠做太子妃?”
辛霖文摇头道:“儿臣愚钝,还请父皇明示。”
皇上叹息道:“明家阳盛阴衰,往上数,他们家已经好几代没有过女子了,直到明珠出生。但你可曾知道他们家有几个命长之人?他们家男儿全都征战沙场,少有善终。明家一门心思保家卫国,作为皇上,我很喜欢。但他们太一根筋了,若是当初明家半文半武也不会落得今日的下场。这样一个家族,倾覆就在一瞬间,你懂吗?”
辛霖文嘴巴微张,上次他偷听到父皇和母后的谈话,父皇提到过明景扬未成气候,但没想到父皇想得如此深远。明家的荣耀和显贵靠的是满门忠烈赚来的,一旦后继无人,明家很快便会成为被人遗忘的过去。
“父皇…”辛霖文磕磕巴巴道:“那…如何是好?”
皇上眼角的笑纹浮现,“太子妃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麟儿,你是太子,你能够坐好自己的位子,那就可以选自己的太子妃。你明白吗?”
“太子妃只有一个,侧妃可以有很多。皇后只有一个,其他的三宫六院看朕的心情。无论太子妃的娘家有多厉害,也不过是阶下臣。”
辛霖文跪在龙椅侧面,仰头看着面前的父皇,激动地跪谢道:“父皇万岁,谢父皇恩典。”
皇帝低头抚摸着太子的后脑勺,脸上挂着笑容,“但你对着明珠,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朕不愿太子围着太子妃转。”
辛霖文嘴硬道:“谁说的,明明都是她跟我低头。”
“哦?那今日低头回宫的是谁?”
“我…我…儿臣是给明将军一个面子。明将军今日寿辰,我不想打扰她们一家团聚。”辛霖文自认为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皇上摆手道:“这些不重要,她进了东宫,自然就要守宫里的规则,对于女人,你还是太稚嫩了,你跟着她跑,她哪懂得你的高贵。明珠可以做太子妃,你再从你母后拟好的名单中选两个侧妃。记得,不管你喜欢谁,你是太子,要雨露均沾。”
*
乾清宫外,王公公对着太子行躬身礼,“恭送太子殿下,愿殿下一路平安,万事如意。请慢走。”
辛霖文没看王公公一眼,太子的随从赶忙给王公公行礼,跟着太子离开。
王公公一直保持躬身的姿势直到太子走远后才缓缓起身,恭敬地退回宫中。他猫着腰站回了他平时伺候皇上的位置,还没等站稳,便听皇上问他:“你瞧着太子离开时,可还开心。”
王公公跪下回道:“奴才是最守规矩的,不敢抬头冲撞主子,皇上明察。”
皇上仰身贴在龙椅上,“就咱俩,少说套话。”
“这,奴才确实未见太子凤仪,但太子步伐匆忙,似是有些焦急。”王公公低眉顺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