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似乎发现了我心不在焉,直接开口:「双双,你认为人性本为何?」
我抬头正眼望他,想从他眼神猜出用意,却只见他一脸慈蔼,带着期待地看我。
我深吸一口气,道:「人性便是自然。荀子道人性本恶,说的不过是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色声[5]罢了。人不好利,何以有神农种田、嫘祖始蚕[6]?所谓好利,不过是求存。而荀子所见之疾恶,双双却以为,疾亦为羡,恶也同善。嫉恶如仇,因果报应,谁能论其为恶?耳目之欲好色声,敢问夫子,雅乐[7]孰美孰丑?声色又何以养耳目[8]?荀子道,人无师法,则争夺、残贼、□□生。如今想来,倒也未必。双双认同人需赖以师法,却唯独不认性恶论。」
夫子闻言,点头轻笑道:「所谓『存天理,灭人慾』,天理便是人性之善,亦即四心四端[9]罢了。荀子驳杂[10],性恶论又与孟子相悖,众人皆知其为异端,儒生大多不读。你对荀子之熟读,倒叫为师惊讶。」
我这才想到,古代科举考的是八股文[11],士人只读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唯独没有《荀子》。
我思索一番后说:「双双以为,人当广纳百家之言,故才寻《荀子》来读。双双同意『存天理,灭人慾』,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12]违背了理学。『饮食者,天理也』[13],莫非天理亦自相矛盾?双双以为,求生乃天性,称为天理亦不为过。而『夫妻,天理也』[13]及见『孺子入坑』之『憷惕恻隐之心』[14],均只属求生。」我忽然看到他隐约浮起了尴尬之色,但我选择忽视,继续说:「人终有一死,夫妻之伦是以传袭保人道。而不忍孺子入坑,则救助他人后代以保人道。所谓人性之善,实非善亦非恶,不过从属于求生罢了。虽说善生四端,仁生礼,礼生节,但礼节固在人道。今以『守节』凌驾『饮食』,岂非尚人道而背天理?」
只见他一脸阴霾,旋即又若无其事地下了一子。少顷,他抬起头,以极轻的声音道:「此话不可再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