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这个国家,国土贫瘠,多山地,多冻土,不利于农耕,国民亦不擅于农事,喜打猎,民风彪悍,被称为马背上的国家。
因生存条件不算好,其国民人数也不如邻国的梁国和大渝多。
北燕周边接壤的,南面是梁国,东边是大渝,西北角有一小部分,是滑国。北边是罗斯。其中和梁国的相邻边境线最长。
以往,每年十月往后,北燕眼瞅着梁国大秋和小秋的作物秋收逐步结束,而自己的粮袋子越来越空瘪,后面的冬季会更难过,往往这个时候,他们就会越境抢粮了。
而一进腊月,又因为大雪封路,行进不易,反而开始猫冬。
小打小闹年年有,哪怕一边两国朝廷正在举办外事活动,另一边下面边境照打不误,都习惯了。
但今年居然九月初就开始越境,这透着些不寻常。
照北境发来的信息,北燕大军逾五万压境,这个人马数量也太大了,夸张了吧?北燕举国兵马也不过三十来万!
它又不是大渝,大渝国土广袤,国力亦强盛,光皇室直属皇属军就号称二十万!
就照五万的话,我北境三路,合计也有七万兵马,且军备配置在各边境军中是最好的,那也不用多担心。
林之校也是名老将了,怎么沉不住气?横一道竖一道紧急军报,让大家无端跟着着急。
朝廷经过一番讨论,兵部只是象征性地上了一道奏章,对户部提出些粮草备战归置要求,顺便给户部尚书杨执素挖了两个小坑,小小吵嚷了几下,就歇火了。
也是,兵部如今由济王派转为被雍王派把持,和拥护亳王的户部时不时就要杠上一把,这次引发的争议,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
可谁能想到,接下来竟然接连收到战报,北境居然败绩连连?
林之校、葛干都在干什么吃的?
景帝气得扔掉了两副茶盏。
林羡如今在巡防营供职,过的比较悠闲。
巡防营主要负责京畿治安,天子脚下哪能常有治安大事?更多的是常规性的带兵巡逻、值勤站岗而已。
事实上作为偏将的林羡,又是准驸马,连这些日常工作也不用做,谁愿真正安排什么事情给他?因此很多时候,他都是留在营内看看书、整整资料、思考思考问题……
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他对于梁国和周边邻国的各自的军备、军力、长短板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虽然之前在佘山和琅琊阁也阅过很多资料,自己也在外游历过多时,但如今多方面信息资料相互印证,再加上自己的推理思考,自己对于军队部署的全局性、军力配置的合理性、尤其各地域地理条件和相应各兵种兵力的适配性、甚至军队和地方“战时军民一体化”的设想,等等……让自己的军事素养竟然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北境的军事文书是自己一直关注的,这次军报一开始也没太多放在心上,前年的梅岭一役自己亲身参与过,知道北燕官兵虽然骁勇,但战力也就一般;
后来一年多北境战地生活中,和他们也时有摩擦,但这些小打小闹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战役,一般是几小队兵马混战一场,把他们夺去的东西再抢回来,双方互有些伤损而已,都轮不到他这个六品校尉亲自出手。
但现在,怎么就接连吃上败仗了呢?
叔父林之校甚是骁勇,平时练兵从不拉垮,虽然兵法谋略方面谈不上多细腻讲究,但这么多年下来,一般的军事策略不在话下,尤其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而东路军葛干算是个儒将,个人战力也许一般,但是个爱动脑筋的将领,遇事点子颇多;
新任西路军统领冯希,各方面能力虽算不上突出但也都不错,是从基层一点点打上来的,尤其其对于林之校的服从和配合肯定是无条件的……
怎么就全是败绩呢?太蹊跷了!
自然就想到了当时楼将军已经画得差不多的舆图,当时被大渝拓跋翃拿走,也许此时这张舆图已经回到北燕手上……这张舆图虽然画得好,然对于眼前边境战事的帮助却并不会很大,因为对于边境地区,不依靠舆图,两国官兵都已很熟悉了;
当时梅岭一役,参与并逃脱的人除了贺孙还有拓跋翃。一直想不通拓跋翃为什么会混在楼将军的队伍里,不会纯属巧合吧?从楼和其亲兵的对话来看,北燕朝廷对大渝还是心存感激的,因为经历前年的旱灾后,大渝给了北燕很多帮助,这就是楼容忍拓跋翃的原因?
还是……有什么别的因素作用?
大渝和北燕两国之间,也和大渝和梁国、北燕和梁国差不多,平时也是小打小闹不断,而大的战争,一般隔上十来年才会有一次,事实上,几国间已经很多年没有大战了……
十来年!……推算时间……难道,大战就要来临?
林羡被自己的这一推断,吓出一身冷汗。
但就算起战,为什么,北燕的战力居然会突然间高出梁国许多?这何其难!就自己对几国的军事能力的理解,这不合理!
难道、莫非……这次北燕战力骤增,是得到了什么重大境遇???
思索至此,林羡心中模糊的念头渐趋清晰,赶紧坐下奋笔疾书,完成后霍然站起,奔跑着就去找寻巡防营统领唐英。
唐英看见林羡,立刻堆出满脸的笑容来,这个年轻人可不简单,背景强硬、好学多智、据说武力也很强,自己可得罪不起!
林羡跟唐英行过礼后,郑重递给他几页信笺。
唐英粗粗翻看完毕后,心中甚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