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斜阳·陈罪书 > 第174章 解户

第174章 解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巫铭在窑炉旁烧了一天火,夜里回到住处,趁着旁人熟睡,悄悄离开院落。

他循着临归留下的标记,一路来到山脚下,他正疑惑着,临归便从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里冒了出来。

“师弟……我在这……”

“你不是去查金长庚了吗?怎么出城了?”巫铭凑上前。

“我去时,金长庚不在家中,但是这里与金长庚的状子有直接关系。”说着,他便拉着巫铭往一处狭窄的洞口走去:“你看地上。”

巫铭打着灯笼,往地上一照,能瞧见地上散落着许多稻谷壳:“这山洞里怎么会有稻谷壳呢?”

“这里是云州的密库。”临归与巫铭继续往山洞里走,走了约有十丈后,一道生锈的铁门赫然出现。

二人对视一眼,打开大门,大门一开,豁然开朗。

山洞中有石柱支撑,又被木板隔成了小间,前面许多间的地上,散落着许多碎稻谷,因为此处干燥,故而谷粒保存算完好,再往里走,走到最后一间屋子时,地上出现了许多白色的碎屑。

临归蹲身,拿灯一照,瞳孔缩了缩:“银屑……这里放过银子。”

“这就是云州的密库,非遇天灾,轻易不得开,虽然可以先斩后奏,但是每次动用必须记录上报,要确定这里的东西是被调用还是被窃取,我们需去州府的案牍库一探。”巫铭道。

“不是窃取,此处如此隐秘,而且外围还有军屯看守。”临归肯定。

“四年前玄萧未离朝时,一手遮天,能管密库的,都是他的亲信,那时候不可能有人动得了密库,这四年间发生什么不得而知,但看样子这里的东西是近段时间才被搬空的。”

临归回答:“关于密库守卫这事我有些头绪,我今日发现这里之后,就去找了金长庚,我没找到他,但是找到了两个他的同乡。”

巫铭一喜,连忙追问:“有找到什么线索吗?”

“还真有。设于州府的巡察监,一直管着密库,库中存两年备粮,照惯例,每一年都会将密库里两年前的旧稻米运走,根据清单返还至各农户,然后再将新收上来的稻谷充入谷仓。密库粮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过了期限则返还于民,与各地缴纳给官府的赋税钱粮不同。但问题就出在密库与赋税这两者在云州百姓心中区别模糊不清的问题上。”

“怎么说?”

“密库设立初衷是好的,而且最初是只收余粮,但是我今日问了几圈后发现,云州百姓不知有密库,却以为是朝廷要收两份粮,一份上交中央,一份归于州府,想来这就是各县腐蛀的漏洞。”临归咬着后槽牙,被气的发抖。

“未必是官员,你我来前是探过巡察监的,官员年年考核,这么一大笔钱粮,他们或许有收受,但绝不可能是大头。”巫铭想起与玄萧走过的地方,他跟着玄萧一年多,多少还是学到不少:“你还记得鹤大人说的,状纸上告的人吗?并无威源县令与县丞,而是在告县衙小吏。”

“嗯,我今天还了解到,无论是密库还是收税,官府都不会挨家挨户去敲门,收粮运粮,都是由解户完成的。”临归对巫铭说:“去年威源收粮七千五百石,由七十五个解户负责运送,金长庚就是解户之一。”

“这是税粮还是密库?”巫铭心想,这么重的税,收这么多粮食,未免太离谱。

“不知,乡亲们只知道要交这么多,具体送哪,他们没人清楚。”

“那究竟是出了什么事,金长庚才要告威源县衙?”

临归道:“七千五百石粮食,平均下来,每个解户运一百石粮,虽说这么算,但实际分配份额下来,都是县衙小吏说了算的,谁运多谁运少,就看你给分配份额的小吏多少银子。”

“这还能捞油水?”巫铭一惊,自己果然是没见识过人心贪婪。

“是啊,不光如此,当解户,是没有银子拿的,属于白干,然后就这些人送粮到官府,后来听说解户收上来的粮食数量不对,追责下去,查到了四个人头上,金长庚便是被追责的其中一个。粮食没了不是小事,巡察监的太监肯定要查,衙门里说,是这四个解户私吞了那一百石粮食。”

巫铭又接着问:“一百石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县令县丞那边查了么?”

“查了,县令一问三不知,这事经办是永安府衙那边的人交接的,没有经过县令,威源县丞的位置一直空缺,再往下,就是主簿文谦,巡察监的人问文谦,文谦从头到尾都说自己就是个文书,啥都不知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