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白如依又在明州转悠了一番,查探曲泉石相关的线索。
曲泉石的事算不得要务,几年前朝廷仅知会了一声,若得此人行踪消息则上报,用词不咸不淡。
程柏柳知与白如依讨论得十分兴致,但以二人职位之尊,不可能像此前蝶花案那般亲自参与。
史都尉也因公务压身,唯能努力挤出点空闲时间,与白如依转了两三次。
不过,白如依查蝶花案有功,程柏以「参与要案,关照行动」为名目,调了几个小兵陪他转悠。
桂淳道:“卑职万幸在此之列。”
`
白如依查线索的过程,细细说,话太长。桂淳简略总结——他觉得没查出什么要紧的。
明州自产越瓷,瓷铺却没什么门户之见,陈列五湖四海的瓷器,甚至有异国朴拙的陶土罐。
但当时明州市面上早已买不到曲泉石失踪前的郎家瓷器,更不用说泉瓷。
“城里瓷器铺的人说,曲泉石在的时候,郎家瓷和泉瓷只供明州的两家商铺售卖。约在每年中秋后,立冬前,郎家预择吉日,知会各地瓷商到九江竞标。京城有三家商铺拿货,江宁苏杭扬明泉等大城大港,每城有两家铺子能得售卖之权。其他州城唯有一家专得。”
白如依问:“即是说,明州每年卖泉瓷郎家瓷的铺子都不一样喽?”
被问的某家瓷铺伙计笑容微妙:“别处小人不知,以前明州卖泉瓷郎家瓷的一直是照影轩和盛隆丰。反正小人没听说换过别家。”
一个小兵插话:“那么一直给这两家不就成了,还每年竞争个甚?”
小伙计呵呵两声:“这是人家立的规矩嘛,照影轩和盛隆丰年年得标,也因为他们家业大呀。”
照影轩与明州最大的古玩铺观古楼同一个东家。盛隆丰系明州最大的瓷商,也是明州最大的茶商,总铺两栋华楼,廊桥勾连,一栋卖瓷器,一栋卖茶,内院雅舍,供贵客品茗,无需付钱,一般人轻易得不到店家邀请。
其实就是买瓷买茶叶得花足够多的钱。
白如依问:“除了这两家外,每年还有哪些铺子竞标?”
前往竞标,定是店铺的东家或大掌柜,往返花销大,耽误其他事务,打点红包也要送出不少。全部落空或会心存怨恨。
小伙计道:“明州城叫得上名号的大店都去过九江吧,我们铺子小,东家没去过。那样的瓷器,买家必是不凡的客人,不怎么来我们这种小店。”
·
他们连着问了几家,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
某家一位看店的老者道:“小店东家此前去九江竞过一次,之后再没去了。东家说,带着仙气儿的东西,实难高攀。”
白如依顺着他的话道:“听闻泉石公子真乃神仙一流人物。”
老者嗐了一声:“东家压根儿没见到那位公子,竞标的事是郎家而今的当家做主,这位二爷当时架子就大得很,钱袋子不够鼓的,连他家杂役的笑脸都见不到。沉甸甸的大银递过去,人家还嫌不是金呢。”
白如依道:“这可有些过了。老先生知道得这般详细,莫非当日在场?”
老者拱手:“啊呀,小可哪当得起贵客的称呼,折煞折煞。公子好生聪明,那次陪着东家去九江的管事是家表兄,也捎带上小人一起见世面。在九江的几天一直下雨,东家银子使的也跟雨一样,哗哗流。东家当时说,只去得起这一次。除非真有明州城数一数二的家业,下狠心硬砸钱把标从照影轩或盛隆丰手里抢来。否则就是白当傻瓜呀。那两家是续人情,我们花钱当陪衬,太不值了。后来听说真去的也不多了,好些是帮忙捧场的,跟照影轩盛隆丰交情好,或想见见那位公子,沾沾仙气嘛。”
白如依问:“而今没有竞标了吧。”
老者微一笑:“而今确实大不同了。处处买得到,也不少赚吧。世间的事嘛,一时一个境界。彼时正在云端上,该他受香火。现在下了凡,又是一种样式的风景。当年郎家也有和气人,记得竞标那日,表兄那样的管事才能随东家进郎家主宅,小人这样跟班,只得在外面转悠,郎家下人叮嘱我们这一片不要去,那里也不准靠近。小人识趣,索性离了他们的地盘,远远往僻静地方遛达。下着雨呢,我看到河边有个棚子,想去坐一坐,棚子里有位年轻公子在读书,那小公子长得真好看,像我们明州靠海,又是大港城,人都活活泼泼的,很喜笑。那位小公子则斯斯文文的,皮肤细又白,两个眼仁儿像墨水点出来的一样,哎呀,直是一幅画儿。小人以为必是诗书世家的贵公子呢。他问我从哪里来的,待我讲了,他叹了口气,说,瓷器制出,是为让人使用,应叫喜欢的人都买得到,又说制瓷的也要谢谢我们东家这样的商家。我便猜到他是郎家的人,不敢太冒犯,当玩笑似的讲,若公子是郎家的家主就好啦。”
那公子笑了笑:「我并非郎家人,只是暂居于此,托庇栖身的一个闲人罢了。」
“小人想,可能是郎家的某位不同姓的亲戚吧,可惜了,若他是郎家的人,或郎家人能这般通情达理……”
老者摇摇头。
白如依从怀中摸出一个小卷轴,展开。
老者一看上面的画像,顿时道:“啊呀,小人遇见的正是这位公子。”
白如依轻吐一口气:“老先生遇见的,正是泉石公子。”
·
张屏和柳桐倚齐齐望着桂淳。
桂淳拱手:“桂某身上没有泉石公子的画像。不过,因画像好看,我一直记得大概。蔡家地室里某张画上有尊穿着女子衣裳的瓷像,我觉得眉眼与白先生画里的泉石公子相似。”
他顿了一下,再补充。
“隔了好些年,所记未必准确。”
柳桐倚感叹:“泉石公子之品格,知晓愈多愈觉得可贵。”
张屏没吭声。
经商之人善于识客。张屏想,明州这样的大港城,商铺的掌柜伙计应更加心明眼亮。
白如依查出蝶花案真相,震动明州。他相貌出色,一看即非明州本地人,跟他一起的小兵们站姿步态举止更与常人不同,进店之后直接询问曲泉石相关的事,店家非常容易猜出他们的身份来意。
在交谈中,不难发现,白如依偏向曲泉石,而非郎二爷。
商家惯说客人爱听的话。
或许那位老者并未刻意逢迎白如依,可,心中存有预见,往往会把一些事往某个方向美化。
老者说的那个故事,有无经过修饰?
·
白如依又去了照影轩和盛隆丰,这次有史都尉陪同。
两家的掌柜伙计皆说,曲泉石失踪的消息一传出,市面上立刻没有他失踪前的泉瓷郎家瓷卖了。
而今郎家的瓷器嘛,明州每家瓷铺都有,不必专门到某个铺子买。
“卑职当时还说,这也挺好嘛,没以前卖得贵,但薄利多销,说不定更赚。”
他们当时身在盛隆丰,伙计闻言顿时笑了起来。
“客官说得是嗷,小的们也这样觉得。”
“买卖嘛,各样色有各样的赚法咧~”
桂淳以为获得了肯定,正跟着咧嘴,史都尉问:“贵店的郎家瓷器在何处?”
小伙计朝某面墙一比。
“此一排架子上应该有几件是,客官请慢慢端看把玩,有中意的,唤小的近前伺候。”
白如依问:“如何认出呢?”
小伙计道:“跟其他的瓷器一样嘛,拎起来看看底就知道了,底上四四方方一块印,「九江郎瓷」,非常清晰的哦。”
一直笑眯眯在柜台内袖手旁观的掌柜也补充:“以前呢,是不太好认的,可能在提手上啦,壶盖盖里啦,各种字都有。而今的,全都很规整,价也合适,自家平时用用,美极了。”
白如依遂走到小伙计示意的架子边,取下一个小罐,吹吹盖上的浮灰,看了看底。
小伙计凑到近前,夸赞:“客官果然是行家,一下子就拿对了。”接过白如依手中的罐子,擦了几擦,“这个罐罐胖胖的,样式多喜庆。盖盖好像顶着一片荷叶,多别致。而且是随式,每一只都不太一样,全是老师傅亲手捏的。”
掌柜的又笑眯眯补充:“釉面也亮亮的,琉璃光。”
小伙计点头:“装茶叶,装点心,装瓜子,装糖装酱,泡糖蒜也用得,放哪里都合适。可说是上得厅堂,入得厨房。”
白如依道谢,将小罐放回架子上,买了一只越窑青瓷盏。
·
照影轩则没盛隆丰这么随和。白如依史都尉一行去的是照影轩的总铺,伙计委婉道,以前的泉瓷和郎家瓷而今买不到,他们东家开的观古楼几年难出一件,根本不会摆进店里,有消息漏出,立刻无了。
而今的郎家瓷,照影轩不卖。
“因小店所售瓷器皆是可用可赏又可藏的。客官们喜欢郎家而今的瓷器,挺多铺子能买到,街上随便一转就有,盛隆丰也蛮多,各式各样的。”
白如依问:“郎家百年家业,曲泉石之前,郎瓷也颇有名气,为何今日郎家瓷不算藏品?”
伙计含蓄道,听闻郎家现任的家主富贵东家的习气重,不像他哥哥郎今亲自制瓷。郎二爷只喜欢经营交际,以前一年一竞标就是他的主意,靠这一项肥得流油,觉得制造之事丢给工匠就行。
而郎瓷之名贵除却曲泉石的制器技艺外,更因质地和釉面,郎今过世后,唯有曲泉石能配出同样的瓷釉,怎料曲泉石不久后失踪了,郎家再也造不出和以前一样的瓷器。
白如依做出疑惑神情:“在下不懂制瓷技艺,但听闻瓷釉调施皆由工匠完成。郎家大瓷商,出产甚多,便是郎家前家主在世时,怎可能成千上万的瓷器由他亲自施釉,必是工匠所为。前家主与泉石公子不在,工匠仍在,依旧制作,怎会差很多?”
几个伙计不吱声,掌柜亲自解释,含蓄委婉讲了一堆,大概意思是,郎家之前的瓷釉,秘方只传家主,调的时候会放特定的材料。放神秘材料这道工序,由每代家主,如郎今,独自在密室中完成。具体是什么,放多少,连曲泉石也不知道。
郎今身故后,瓷釉配方一说是郎今临终前破例告诉了曲泉石,另一说是按规矩传给了郎二爷。郎二爷懒得亲自动手,并打算挤兑曲泉石,不告诉曲泉石釉料配方,也不亲自配釉,又让曲泉石制瓷,盘算待曲泉石制出的瓷器形式好看,瓷质不佳,世人自然明白真正好的是郎家瓷,所谓泉石公子只是个靠着郎家玩花样窃虚名的假样式货罢了。
怎料泉石公子天纵奇才,调配出了釉料,比郎今的更好。
所以,从郎今过世到曲泉石失踪这段时间的泉瓷和郎家瓷,价格也是最高的,连照影轩的这位掌柜,亦仅说过,从未有幸见到。
曲泉石失踪后,据说郎二爷手中仍有釉料秘方。不管是郎今传给他的,还是曲泉石留下的,总之他有。郎二爷让匠人照方调用,怎么也调不出同样的。郎二爷大骂曲泉石偷换了郎今留的配方,携郎家制瓷之秘跑路了。不知去哪座野山上开窑,把郎家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
没人反驳郎二爷。
所有人都很厚道地由其在之后的岁月中自行体悟天道。
旁侧的小伙计接话感叹:“郎今和曲泉石一死一无踪后,郎家仿佛庙里的大鼎裂了瓢,再照着原本的架子粘糊,也当不了供器啦。”
掌柜则厚道地找补了几句:“小可又有一点拙见,或郎家今日的家主,正是想同以前不一样呢。”
郎家而今的瓷器,不仅釉面器形与以往有别,所有用料工艺都不同,里里外外皆新式。
“开出新路,也蛮好嘛。”掌柜的总结。
·
逛了店铺后,白如依又设法拜访了几位收藏泉瓷的士绅豪商。
藏家皆风雅,多喜与白如依这样的文士一会,聊得很欢,桂淳等小兵跟着蹭到数顿好饭。有藏家大方取出收藏的泉瓷与白如依赏玩,又有一两位曾见过曲泉石和郎二爷,白如依一行听了不少曲泉石雅趣风流的轶事。
提到郎二爷与而今的郎家瓷,藏家们皆很谨慎,最多不过轻吁一声,微一摇头,不予置评罢了。
他们没吐露丝毫曲泉石失踪后的线索,还有藏家反向白如依打听。
·
“桂某算见识了这些喜欢泉石公子的雅士们之痴狂。其中有位沙老板,开油行的,整个人都金灿灿的,一看便是一位富贵员外。他有一座宅子,完全按照曲泉石昔日的住所布置。”
沙老板为此宅去过数趟九江。曲泉石失踪后,郎家清理他的东西,皆被曲泉石的仰慕者们高价收了。沙老板抢回来很多。
那宅子,桂淳站在门口瞄了几眼,墨瓦白墙,十分清幽。沙老板唯恐仙宅被浊气玷污,不让他们进。
沙老板与他们一同站在门槛外,张开戴满彩宝戒指蒲扇般的手,抚胸幽幽唏嘘。
“吾于商海沉浮,不得不粉饰出一副俗浊面孔,唯此处,照见我心中的静。”
又让他们品鉴门外沙老板自己作的对联——
「石印新苔懒岁月,泉见老松自在流」。
白如依称赞:“清气芬芳,妙哉。”
沙老板轻喟:“先生懂我。”
携白如依进去品了一壶茶。
桂淳等几个小兵仍进不去,在门口站了半天,待白如依出来,赶紧询问:“先生可问到线索?”
白如依简短道:“无,读了很多诗。”
·
此外,白如依也到码头和窑厂查探了一番。
之前查蝶花案在码头多次转悠,挺多商户认得他们,蛮配合,可惜无人记得与画像相似的人。
年轻俊秀的公子哥?每天看太多。
对瓷器特别感兴趣的俊公子?也特别多。
关于瓷器的特别事?哪天都一堆。
想买卖宝货的,讨价还价变掐架的,海客与本地商家把酒言欢的,找窑厂订货发现是做局的……
码头时刻有各种新鲜稀奇事,古怪不俗人。
“我们觉得稀罕的人和事,在码头商户眼里,跟水面上的云影子一样,刷地过去了,无痕无迹。”
·
他们所访的几处窑厂,主人和工匠亦很大方,所问皆爽朗回答。
没见过画像中年轻公子模样的人物。
曲泉石他们当然听说过。
有匠师开玩笑似的说,看这位公子有恁多人喜欢,肯定是羡慕的啦。
不过,光羡慕,也羡慕不到人家的名气,还是好好做自己的瓷器。
说不定将来哪天,也能有点名。一把岁数,公子是称呼不上了,可以当个瓷老豆,瓷大爷嘛。
·
待再询问有没有怪人来学制越窑瓷器,主人和匠师们笑道,那可太多了。
不过,一方水土,一方瓷器。
真正的越窑青瓷,只有这里才制得出来。
像九江的瓷,便和越窑青瓷不一样。九江的青白瓷更好一些。
说实话,各家窑厂的瓷土釉料确实有秘方,制法也不完全一样。连窑里的火,每家也不一同,懂行的人一眼能看出。即便把秘方学到,亦难制出同样的瓷。
离开越地,制不出越瓷。
“我们也烧不出九江那样的瓷。”一位匠师说。
·
问到有无接待过海客,白如依问得委婉,主人与工匠答得爽快。
当然有想学制瓷技艺的海客胡商,但瓷行招学徒非常严格,异邦人士在明州经商十分便利,做工匠稍难一些,要有官府的许可,拿到文牒凭照。这些在衙门能查到记录。
亦有胡商想盘瓷窑,或投些钱做个小东家,但一则很难拿到官府许可,且考虑原料与工匠等成本,对异邦商人来说,不如直接跟窑厂订货方便。
胡商往来各地,办货和路途上花费的时间越短,往往利润越高。
不知外地怎样,反正明州本地窑厂,全是本地人开的,无异国客商。
倒听说有海客胡商学了瓷技后,在异国制瓷的。
·
白如依又问:“有无诸位觉得比较特别的人物,专来请教某些与制瓷无关的消息?”
这个问题,他们本以为会与在码头时一般,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答案,没想到某几家窑厂的管事与老师傅道——
“公子是想问,有没有人同诸位一样,来打听那位泉石公子的消息?”
“记得以前有人来问过。”
白如依追问,这事发生在何时?
几家窑厂的人都说,大约在几年前。那时泉石公子丢了的事,他们刚听说不久。
不久是多久?
大概两三个月,三四个月左右?总之肯定不到半年。
前后有两拨人,皆声称想订货询价,但明显为了打听别的事,问有没有见过一位年轻公子。
其中一拨看着江湖作派,有三四个人,岁数都在三四十岁,带着一张画像。
“与公子的这张画像类似,但没这张画得好看。”
另一拨只有两个人。一位约五旬左右年纪,另一位甚年轻,二十余岁。两人不像父子,都斯斯文文的,讲官话,听不出是哪里人,没带画像,向工匠师傅询问最近可有哪家窑厂聘了新师傅,或请了手艺好的外地工匠,造瓷的技艺突然精进。
某窑厂的老师傅笑道:“这样问,是猜那位公子或许到我们这里来了嘛。怎么可能!”
白如依也笑一笑,拱手:“请教老先生,第一拨人,有江湖作派的,是否像海客?”
老师傅道:“巧了,当年,第二拨的两位也这么问过。”
第一拨人不像外邦人士。
老师傅肯定地道,随即又微闭双眼。
“不过,具体做什么行当,老夫眼拙委实看不出。”
·
将明州城里里外外细筛过一遍后,白如依又打听海与船相关的动静。
这些消息褚英所知最多,正好蝶花案结案时,仍有些事务需与他见面问询。白如依趁此私下同他一谈。
这一谈又得拉上史都尉。
褚英听得询问,先笑:“白先生也想寻宝?”
白如依道:“实有兴趣。”
褚英再问:“那么先生是打听人,还是打听宝?”
白如依道:“都打听。”
褚英再爽朗大笑:“如此先说人吧,某以为,此为第一贵重。”
白如依拱手:“帮主明鉴。”
·
褚英道,他久慕泉石公子之名,收藏了数件泉瓷。可惜事务繁忙,从未见过泉石公子本人,深以为恨。
“某是个粗人,藏的几件泉石公子的宝器皆是照影轩顾老板所荐,他与那位公子颇有交情,曾有意引我一会,可巧提的几次,我都被乱七八糟的事儿绊住。本以为天长日久的,必有合适机会,唉,甚憾……”
桂淳向张屏和柳桐倚道:“桂某当时这么听着,以为是寻常感叹,之后才明白,明州的生意场,十分的讲规矩,褚英主做船业,商铺挺多,但大宗的瓷器生意,他不沾。”
当年曲泉石与郎家的瓷器,被另两家豪商拿下。以褚英之财势,很容易抢下这份生意,可褚英没见过曲泉石,收藏泉瓷也是从照影轩顾老板处购买,如此与众豪商融洽相处,和气生财。
曲泉石失踪的事,褚英自然听说过,某段时间,明里暗里,很多人在找曲泉石。
“实不相瞒,褚某曾留意一二,确实没什么消息,此后耽于冗杂俗务,渐渐淡了,今日先生问到,才又想起。龙潜在渊出云瑞,宝藏于地生秀芝,一个如此俊拔不凡的人物隐身巷陌乡野,数年毫无痕迹,着实不易。”
史都尉道:“帮主是觉得,这人没了?”
褚英道:“某不会破案,更不敢在都座和先生面前卖弄。但愿不是。”
白如依不做声。
·
史都尉正色:“海里的大宝藏之类,帮主能不能多说一些。”
褚英挑眉:“东海宝藏?可是个老故事了,在那位公子之前,某年轻的时候就听说了。讲来不怕都座和先生笑话,褚某当年真是个太想发财的穷小子,刚到明州不久,在小吃摊里一坐,听旁边座位上有人聊天,曰某个熟人从哪得到一张纸,上有几句残诗,不知何意……诗句所指,就是那宝藏了。我乍得知,以为天降鸿福,开心极了,不单深信,还出海找过,觉得这一把找到,一辈子躺着吃喝,何其快活!那时传来传去的,有画在纸头破布上的残图,云山雾罩的诗词小句子,还有高人一般的老大爷,反复给他钱伺候他被他搓磨,能得到几句话。更有船主专做这份生意,租船给寻宝的。水、粮、指南针、图纸、向导全能配齐。向导一般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好让寻宝的放心。我出海寻过好几趟,贴了老多钱,把裤子都当了,一个人去不起,与人凑份子,在海上一边漂一边闲扯找到了怎么分,讲着讲着打起来,差点翻船。哈哈,上当多了才醒悟,是我这样的想发财的大傻小子让船家真发了大财。不过,褚某也算走运,听说有人被海寇抓去做苦力,干完活,扔海里喂鱼。而今,某是不信什么宝藏了。”
史都尉问:“帮主是找不着才不信的,还是而今太有钱,宝藏什么的,不入眼了?”
褚英再笑:“某这几分微薄家底,与传说中的金海宝山比,连个角都不如。谁又嫌钱多金子沉?今逢盛世,海贸繁盛,东海及东南海路每日许多商船来往,为求迅速,商队亦试探开新航道,寻捷径。海中诸岛,多被开发,甚至如陆路之客栈驿馆一般,做商队停靠补给之用,也有的被豪杰盘踞其上。真仍有一座不为人知的岛埋了宝藏么?或有吧。不过,往来海上孤岛,运送宝物,必用船只。宝物运回陆上,得靠岸搬运,其实比进山挖宝更难隐秘行事。这些年不断有人寻宝,不曾听说谁寻得。某更猜,会不会是某位人物急切想找到那位泉石公子,故意将东海宝藏之事附会于斯,借力搜寻?”
史都尉道:“帮主觉得,曲泉石有藏宝图的事纯是编的?”
褚英取出一个纸卷,展开。
“都座和先生请看,这是一份从明州港往东南去的航路图,如此尺寸,在航图中算小的。纸上明州港小小一片。沿途海岛,更是一个芝麻绿豆般的点儿罢了。假如真有藏宝图,图需标明从陆地到宝藏所在海岛的航线、岛上宝藏的位置。偌大的宝藏,不设点机关保护不合适吧。再标出机关位置,破解之法……”
史都尉摸摸下巴:“图得挺大。”
白如依接话:“如此详细,或一张图不够,需数张,一本册页。”
三人互望,连旁听的桂淳也明白了一个事实——
被诬犯重罪下了大狱的湖上老人、充入教坊的阳二小姐、传说跟随郎今去九江的阳家遗孤,能否将这样尺寸的图纸贴身藏匿,令他人毫无察觉?
“会不会。”史都尉又猜,“阳家把藏宝图存在某个地方,祖孙三代记下的是藏宝图的藏匿位置?”
褚英道:“有道理。倘如都座所言,泉石公子实非凡人也,若褚某手中有这样一份宝图,肯定沉不下心打磨技艺,烧造宝器。”
白如依点头,感慨一叹:“天降横财,乃世人之梦想,亦是一场考验哪。”
·
桂淳向张屏和柳桐倚道:“褚帮主所言非虚,卑职那之后才晓得,原来藏宝图的传说在江南一带真是包浆油亮的老故事。阳家冤案后,不断有人称自己是,或自己认得,湖上老人的后人家丁私生子,兜售藏宝图。曾有很多人上当,后来只能零星骗到几个呆子了。”
亦有自称任庆将军家人的。但任将军乃朝廷武将,编谎者若被抓到,责罚很重,拿湖上老人家编谎,担责的成本低些。
“卑职又不解,有了这么多前例,郎家那边传出消息,曲泉石是阳家后人,为什么没太多人置疑呢?”
白如依史都尉讨论过这个问题。
史都尉猜测:“可能曲泉石长得漂亮,又制得好瓷器,特别像湖上老人亲孙子?”
正和攀亲戚一样,困苦穷汉,至亲只当不相识。前程似锦的新贵,八杆子打不着一撇的人也能论出有亲。
而且,曲泉石失踪前,没怎么提到他有藏宝图。
更显得真了。
“仍有很多困惑。”白如依无奈轻叹。
·
尽力查了数日,他们只在明州查到这点零星线索。
得此结果,参与查探的人皆有些遗憾。竟是白如依先振奋精神,安慰他们。
“寻访陈年疑案往往如此。本来明州与曲泉石也无太多关联,只是在下一番猜测,趁便打探。惊动大帅和柳府君,又让都座与诸位受累,太过意不去。”
桂淳与小兵们都请白如依休要客气,跟着跑跑涨涨见识非常好。
史都尉更道:“若这事好查,也不会成为有名的悬案了。凭先生之能,必有解开的一日。到时候莫要忘记告诉我们。”
·
白如依婉拒程柏史都尉留他在明州过年的邀请,称有些要紧私事需办,离开了明州。
“先生离开前,允诺会与大帅都座通信,也跟我们说日后再一道吃酒,我们还玩笑必定多买白先生的著作。”
当时真觉得,可能一转眼,没几天,便又见着了。没想到自此一别,再未相见。
“卑职也没再听说曲泉石的线索,那时候年轻,每天好多事儿,不在眼前的没多久便抛到脑后了。卑职在明州没待几年,家里有些事,我只得回来了。怎知今日卑职在刑部当差,竟又遇到泉石公子相关的案子,仿佛多年前跟着白先生跑的那几日,正为而今埋下伏笔。卑职从昨天晚上叨叨到现在,实是想把所知的说一说,又愚笨分不清主次,才一并絮叨……”
他凝望柳桐倚。
“卑职记起,柳府君回程前,曾与白先生相约各自查曲泉石的线索,若有所得,书信告知。卑职冒昧,请教断丞,有无听闻先柳府君提及曲泉石?”
柳桐倚微摇头。
“先严甚少与家人谈公务,我不记得先严提到泉石公子相关,连先严与白先生的交情,亦是方才得知,须多谢捕头。不过,先严昔日的书文卷册,与公务无关,不涉他人私隐的,皆保留着。数量甚多,且有些未存在京中。我回京后,可先翻一翻临时可查的,不敢说能寻到什么。”
桂淳忙抱拳:“卑职只是一问,断丞不必太着意,公务繁忙,查案要紧,不敢耽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