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云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没离开过营州。山高路远,天地如此辽阔,她也不知此后是否会再与陈二相逢。
陈二现在“畏罪潜逃”,身上没有路引,也不知她会去向何方。
如果说沈凌云只是有些担忧,那沈天听到这个消息,可以说是直接炸了。
她很难理解陈二的选择,甚至怀疑是不是沈凌云那天说了什么不该说的。毕竟陈二在她眼里为人一向和善,做不出行凶这样的事。
为此还几次三番来旁敲侧击,询问那天两人到底说了什么,是否知道陈二去了哪。沈凌云烦不胜烦,直接告诉沈天。若是再问,引人怀疑,连带官府也怀疑上她,那就都完蛋,谁都别想好过。
沈天果然不再作声。这事也因始终找不到陈二,而不了了之。
生活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时间很快来到了天佑五年二月,沈凌云也已经十六岁。
这两年晋朝各地天灾人祸不断,南方匪患更是尤为严重。不管怎么看,这王朝的气数似乎已经走到头了。
现在只有八岁的皇帝更是不幸暴毙,君后悲痛欲绝也跟着去了。恭亲王现在也不装了,虽然没直接承认是她送的这套父女消消乐,但明眼人还是睁着眼睛,看得到。
尤其是文朝,特别愤怒。等到营州传来恭亲王称帝的消息,更是直接气得一天没吃饭。沈凌云这两年动不动就去问候她,两人也逐渐熟络。
虽然她经常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让沈凌云摸不着头脑。
恭亲王称帝后,沿用了上个皇帝的年号“天佑”,说是意义非凡。延后举行的称帝大典更是下旨将驻守在各地的将领召入京城,肖台玉现如今正老老实实去往京城。
而凉州军营的何钧淮则拒绝前往,并不承认恭亲王的正统地位。还拿出了从宫中逃出的宫侍作为人证,说恭亲王谋害先皇,就是乱臣贼子。
何钧淮反应为什么这么强烈,也是有原因的。她和恭亲王年少便不和,起过冲突。她怕自己有去无回,所以现在做这样的反应也很正常。但平常最是狂傲的肖台玉,居然老老实实去了。
沈凌云对此表示很惊讶,也许是师出无名,毕竟古代很讲究这个。
何钧淮的反应让恭亲王很愤怒,但大典还是要举行。
大典结束后,京中传来消息,肖大将军肖台玉遇刺,性命垂危。目前她被特许在京中养伤,她和一干亲信都被留在京城,只待痊愈再返回营州。
于此同时,恭亲王还下令,要肖大将军之女肖砚初,带领营州大军反击契丹。那契丹还是去年深秋时骚扰边境,将几个县一洗而空。契丹的迭勒部,占领了幽州的三个边陲县。
那时恭亲王就叫肖台玉按兵不动,说时机未到。敢情现在就是好时机啊,肖台玉和亲信被困京城,肖砚初饱读诗书不假,但没什么军事才能。
若是肖砚初败了,恭亲王即现在的皇帝就有借口派自己人接手这十二万的营州大军,还能削弱肖家在这的威望,一箭双雕啊。
肖砚初在接到圣旨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随即带领精锐部队两万人前往幽州,不巧就是沈凌云在的大营。这是肖台玉领导的十二万大军下,最精锐的部队。
沈凌云在内的各军所有辎重队人员大约三千人,负责运输军械、粮草等物资。行军路上,饮食方面不算精细,这让从小养尊处优的肖砚初很不满。
所以厨艺不错、并且弟弟是肖将军小侍的万川被推举去给肖砚初做饭,肖砚初也很满意,特地将万川提拨为行军总管事,全权负责行军路上的后勤工作。
赶了三天路,大军经过蓟州,预备在此休整三天两晚。大军驻扎在蓟州城外,肖砚初带着些人进入蓟州城,去见蓟州刺史。
沈凌云第一次离开营州,没想到是要去打仗。她对契丹的迭勒部一点都不了解,她们的军队实力如何也一无所知。
但沈凌云觉得营州的这支军队实力很不错,平常训练表现得很勇猛。所以她心里也有点底,只要不出什么重大失误,肖砚初能听有经验的将领的话,应该不会出大差错。
沈凌云在万川指挥辎重队架锅制作晚餐时,打算去存放粮草的帐篷看看,一到晚上她心里就有些不安。
可能是看太多影视作品,不管男女主还是敌方,都喜欢夜探军营,然后火烧粮草。妥妥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万川现在可是总管事,而沈凌云作为万川的得力助手,自然受到优待。一靠近这个营帐就听到门口的两个辎重队的士兵道:“沈副队。”
“我受万总管的指令,来看看粮草。”说完就提着灯走了进去,仔细巡视,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痕迹。现在军队刚到蓟州,如果敌军真要烧粮草,估计都还没弄明白,粮草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