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湘南非常湿冷,在北方干冷环境待久的殷华着实被冷到,要不是室内有吹着热气的空调,他都不想脱棉袄。
回国的这几个月,他主要以跑宣传为主,毕竟前几年拍的剧陆续上演,有几分钟的客串,也有一定戏份的配角。
就比如殷华近期在湘南台宣传的新剧《榕树巷往事》,他在其中饰演王家最小的儿子“王望族”,从他的名字就能看出长辈对他有多重的期望。
王望族上头有兄长阿姊扛起家族重任,他只需要努力读书。所幸他也够争气,在高考恢复后成为家里第一个重点大学生,在很多人眼里注定拥有灿烂的未来。
这个角色前期就是个书呆子,穿着哥哥们剩下的旧衣服,戴着一副很老土的黑框眼镜,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干。
家人商量大事他学习,哥哥姐姐吵架他学习,就连带侄子、侄女的时候都要把人抱在怀里看书。前期只要他出现在镜头中,那绝对书不离身,存在感很弱,犹如背景板一样。
就是因为家里人太宠他,以至于他逐渐有恃无恐起来。随着他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便反过来嫌弃供养他的家庭,是书读得越多越冷血的典型。
这种人设实际上是不讨喜的,更别说剧里还有一位他的对照组角色——从小干农活手脚勤快麻利,没读过书却重情重义的发小。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有过一段形影不离的时光,直到王望族考上高中,两人才渐行渐远。
当然,这种渐行渐远只是他单方面认为的。通过为数不多的镜头可以发现,发小一直都在默默关注他,经常找借口给王家送东西,只为了多见他几面,因此发小在王家人眼里也算是半个自家人。
殷华看完剧本后觉得哪里怪怪的,直到真正开拍他才发现这种怪异感从何而来。
原来是埋了条非常隐晦的暗线,根本没把具体细节写进剧本里,导演也只是在片场时提了一嘴。
不愧是央妈出品的剧,在别的平台的剧还在犹犹豫豫之际,她已经快人一步了。
剧本围读后没多久,调整好档期的演员们相继进组,《榕树巷往事》正式开机。
写好人物小传,做足了准备,殷华演的很好,即使是面对那些在圈内地位高的老戏骨,也毫不逊色。他演出了王望族前后期的转变,心态的变化以及表里不一的利己底色。
从他的外表看,他就是那个年代普遍存在的“知识青年”,顶多看起来帅一些,便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不同,根本看不出来他矛盾复杂的性格。
如果不去深挖,很容易将他当成隐藏反派来演,那样就太过扁平,也失了这个角色的魅力。
坏是真的坏,但不能只有坏。
其中有一场戏是王家父亲突遭意外离世,还在读研的王望族买了最早的火车赶回家,却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风尘仆仆的青年拿着手提箱,一路踉踉跄跄地进了屋,看到屋内的场景以及正中央那张围满白色花圈的黑白遗照后,在眼眶中打转的泪瞬间落下。
记忆中始终高大坚强的父亲化作了一盒骨灰,这叫他怎么能接受。
身边是披麻戴孝的家人,一身便服的他在这里显得很格格不入。
母亲看到他,立马起身抱住他哭,哥哥姐姐们埋怨的目光像是一把把刀扎在心上。
他是老来子,父亲最疼他,临终前多想再见他一面,为此还痛苦地坚持了许久,只可惜未能如愿,带着遗憾永远地走了。
王望族摘掉眼镜,搂着哭得几近昏厥的母亲,与遗照中的父亲对视,悲伤、自责、后悔,继而是愤怒与身上压着的山少了一座的喜悦。
殷华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层层递进的情绪都通过他的眼神及微表情表现出来。
他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没错,但别忘了他也是一个自私自利后期被大骂忘本的成年人。
父亲的死是这个家庭巨变的开始。
背后的坏,让站在第三视角的观众气得牙痒痒,但偶尔流露出的天真脆弱又让很多人不自觉地为他找补——他本质不坏的,只是被宠坏了。
你看,他能考上重点大学,还能继续深造读研,就证明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会迷途知返的。
直到大结局,王望族都没有一点醒悟的意思,反而带上自己那沦为孤儿的发小去国外生活,除了在奶奶与母亲的葬礼出现过,其余时间他都不与国内的家人联系。
在他看来,这个家是阻止他奔向盛大崭新世界的累赘,他不想再回到过去那种穷苦的生活。读书是他唯一的出路,汲取知识只为自己。
父亲死后,他心牢中的魔鬼被彻底释放,沦为一个对家人冷血薄情的“白眼狼”。
最后,他身边只留下了那个从小到大都陪着他的发小,王望族赶过他无数次,可他却像条怎么都赶不走的狗,索性也就不管了。
一边看不起他,一边享受着他对自己的好。
出国前,王望族只问了他愿不愿意跟自己走。
夕阳西下已经长大为成熟男人的侧脸冷硬,像是一块怎么捂都捂不化的坚冰。
“我会一直跟着你。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在烈日下辛勤劳作多年的他脸上有了劳累的痕迹,岁月不曾厚待他,可纵使外表低微到落入尘埃中,他那颗金子般的心依然闪闪发光。
王望族有时候真的很讨厌他,讨厌他总是这么傻傻的,讨厌他那双未被污染的纯净眼眸,讨厌他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好……
“哪怕你要背井离乡,去到一个你连话都听不懂的地方,你就不害怕吗,不怕……”
“不怕。”他微笑,“阿乖在的地方就是家。”
“傻子。”王望族的表情愈发冷漠,“你就是个蠢货,世界上最蠢的人非你莫属。”
他笑而不语。
这一段还被后知后觉的观众拿出来大磕特磕。
这场戏拍完后,饰演发小的演员缓了很久才缓过来,看殷华跟个没事人一样的眼神颇为复杂,甚至还带了一丝幽怨。
他后来还开玩笑道:“直视殷老师的那双漂亮眼睛,差点就陷进去了,幸好、幸好。”
对此,殷华搬出职业假笑,他可没教过他什么,别乱喊老师。
两位演员没有刻意营业,就是宣传期的正常相处。
毕竟一个真男同,一个直男,演完就拉倒。
并非科班出身的殷华之所以在表演方面有天赋,是因为他的表演模式属于正统“体验派”,即融入角色,催生情绪,生活在角色的情景之中,始终从自我出发,接近下意识的真实感。
经历过出不了戏的困境后,他开始在纯体验中夹杂方法,让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样演技也能不断进步成熟,而不是仅靠天赋与灵气去塑造角色。
一个演员、一个好演员一生要演很多角色,如果每个角色都以摧毁再重塑自身精神世界为代价去演,他绝对会先疯了。
该上的表演课必须上,此外还有形体课、台词课等。
殷华的台词从出道之时就不错,几年的锻炼不过是让他的台词功底越发深厚罢了,在他这一代小生中尤为出挑,能够游刃有余地通过一句句话来表达角色情绪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