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七零空间养娃改嫁前世恋人 > 第12章 去公社赶集

第12章 去公社赶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苏晚将这件事默默记在心里,面上却不露分毫。

眼下局势未明,她深知一动不如一静的道理,只暗自提高了戒备。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苏晚便轻手轻脚地起了床。

今天公社有集市,她打算带着孩子们去见见世面。

收拾行装时,她只简单装了个背篓做样子,真正要带的东西都收在空间里。

毕竟从村里到镇上有十几里路,还得赶上生产队的牛车才行,她一个人可带不了三个孩子走着去。

三个孩子还在熟睡,苏晚已经将他们的棉袄棉裤都烘得暖乎乎的,整齐地叠放在炕头。

“大娃,该起了。”

她轻轻推了推大娃,孩子一骨碌爬起来,眼睛亮得像是盛满了星光,他惦记赶集好些天了。

二娃和安安也被动静吵醒,揉着眼睛往娘亲怀里钻。

苏晚麻利地给孩子们穿上暖和的衣裳,又倒了温水让他们洗漱。

准备好的早餐是热牛奶配奶香馒头,简单却营养。

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小脸上写满了期待。

晨光熹微中,母子四人来到了村口的牛车集合点。

寒风里呵出的白气在眉睫上结了一层细霜,三个孩子却兴奋得小脸通红,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

牛车旁已聚集了不少人:裹着蓝布头巾的大娘们凑在一处唠嗑,知青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军大衣,站在一旁搓手跺脚。

见苏晚牵着三个孩子走来,李婶子立刻扯着嗓门道:“哎哟喂,苏晚呐,你这拖家带口的可咋赶集?三个娃绊手绊脚的,还咋置办年货?”

“没事,我就是带孩子出来看看,散散心。”苏晚淡淡地回道。

她话音落下,牛车上顿时安静了几分。

方才还叽叽喳喳的大娘们互相递了个眼色,李婶子拍了下大腿:“可不是嘛,带孩子出来透透气也好。”

说着往苏晚这边挪了挪,把风口的位置给挡住了。

几个知青也不着痕迹地往这边靠了靠,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知青还从兜里掏出三颗水果糖,悄悄塞给大娃。

“人到齐了,走了,吁……”赶车老汉一声吆喝,鞭梢在空中甩出清脆地响哨。

老黄牛喷着白气,慢悠悠地迈开步子。

牛车吱呀作响,碾过覆着薄霜的土路。

苏晚把背篓往肩上紧了紧,二娃和安安像两只小鹌鹑似的窝在铺了干草的背篓里。

她特意在篓口搭了块粗布挡风,两个孩子只露出两双亮晶晶的眼睛,新奇地打量着沿途风景。

“坐稳了。”苏晚单手搂住大娃,另一只手牢牢抓着车帮。

牛车颠簸间,大娃不自觉地往母亲怀里靠了靠,小手攥着她的衣襟。

凛冽的寒风丝毫吹不散大娘们高涨的购物热情。

她们裹紧头巾,脸颊冻得通红,却仍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供销社新到的灯芯绒,得扯上几尺给闺女做件褂子!”

“听说副食店来了海带,泡发了炖肉可鲜了!”

“俺家那口子念叨着要双胶底棉鞋……”

苏晚拢了拢围巾,意外地发现自己竟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对话,在前世听来或许会觉得琐碎无聊,如今却让她感到一种奇特的踏实。

大婶们掰着手指算计布票、粮票的样子,比任何商业谈判都来得真实生动。

牛车晃晃悠悠地前行,载着一车的家长里短,也载着苏晚母子对集市的美好期待。

老牛慢悠悠地晃了一个半小时,土路两旁的枯树渐渐被青砖灰瓦的房屋取代。

镇口的石碑上“清河镇”三个斑驳的大字在晨光中清晰起来,牛车吱呀一声停在了供销社门前的水泥空地上。

“到喽!”赶车老汉甩了个响鞭。

车上的人顿时活跃起来,大娘们麻利地挎上布兜,知青们整了整衣领。

苏晚先把背篓里的两个孩子抱出来,又转身去扶大娃下车。

“跟紧娘。”苏晚把三个孩子拢到身边,顺手给安安紧了紧围巾。

赶车老汉叼着烟袋锅子,扯着嗓子喊道:“晌午头儿还在这疙瘩集合,过时不候啊!”

话音未落,人群已经四散开来,像溪流般融入了渐渐热闹的集市中。

苏晚背着安安,一手牵着大娃,一手牵着二娃,站在供销社门口。

青砖瓦房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红色标语已经有些褪色,门口挤满了挎着篮子的妇女,人声鼎沸。

透过攒动的人头,她瞥见柜台里的景象。

搪瓷盆摞得跟小山似的,暖水瓶外壳上的牡丹花有些斑驳,布匹柜台前的大娘正和售货员为了几张布票争得面红耳赤。

“娘,咱们不进去吗?”大娃仰着小脸问道,眼睛里满是期待。

苏晚揉了揉他的发顶:“等人少些再来。”

她心里盘算着,空间里的物资足够用,倒不如趁这人少的时候,先熟悉熟悉集市的环境。

转身时,她注意到墙角贴着一张已经泛黄的《供销社商品价目表》,便驻足细看。

盐八分钱一斤,火柴两分钱一盒……

这些物价信息对她来说格外珍贵,以后从空间取用物品时,也好有个参照。

“走,先去到处走走看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