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医见未来 > 第40章 数据奔流与个体化画像

第40章 数据奔流与个体化画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情绪波动、睡眠质量和药效波动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李思源兴奋地汇报,“也就是说,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可能比基因多态性对药效的影响还要大。”

苏静若有所思地说:“这其实和中医一直强调的‘七情致病’、‘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是吻合的,只是我们过去缺少量化数据支撑。”

顾然盯着屏幕,指尖轻敲桌面:“这些动态因素,其实才是精准医疗真正缺失的一环。”

为了让数据真正服务于临床,顾然团队定期邀请合作医院的医生到实验室,与团队一起分析体质画像与药效反应的关联,并收集医生对平台功能的反馈。

“AI生成的体质分类,和我们中医的望闻问切其实还挺接近的,”一位医院的中医科主任在讨论会上说道,“但目前的分类还比较粗,我们中医的体质有时候是复合型的,这点还需要继续细化。”

心血管科的李主任则提出另一种担忧:“这个平台能提供的分析维度确实比我们现有的系统丰富很多,但作为医生,我们最关心的是,AI给出的建议能不能直接指导治疗?”

顾然坦诚地回应:“我们目前只定位为‘医生辅助决策工具’,不会代替医生判断。体质量化数据是补充信息,具体的用药方案,仍然是医生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决定。”

“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药剂科的一位年轻医生笑道,“有时候患者总说‘换季时药效不一样’,我们还以为是心理作用,没想到真的能从体质波动里找到答案。”

讨论会结束后,顾然和苏静并肩走出会议室,夜晚的风微凉,却让两人都觉得格外清醒。

“数据和算法,其实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顾然轻声说道,“医生、患者、家属,每个人的信任,才是这个平台真正能落地的关键。”

苏静抬头看着他,嘴角微微扬起:“所以你才愿意让我这么个‘半路中医爱好者’参与整个过程?”

顾然停下脚步,看着她的眼睛:“因为你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医真正的力量,不是理论,也不是方药,而是对每个人独特性的尊重。”

苏静轻轻笑了:“那你呢?你也学会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了吗?”

顾然低头笑了笑:“还在学,可能会学很久。”

风吹过,带着初夏的温润,仿佛也吹开了他们之间那层始终若有若无的距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