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实验室的白色荧光灯映照在顾然的办公桌上,屏幕上的数据图表密密麻麻,他盯着其中一条曲线,眉头紧锁。
他们的抗凝药物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数据分析过程中,团队发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某些患者的药效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即使基因背景相似,仍然会出现疗效偏强或偏弱的情况。
“如果只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差异,那这些患者的代谢速率应该更有规律才对……”顾然低声喃喃。
他调整了数据筛选条件,试图找到影响疗效的其他因素。
屏幕上的结果让他皱起眉头——某些生活方式变量(如饮食、作息、情绪波动)似乎与药效波动有关,但并不完全符合现有的西医药代谢理论。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这些药物的作用?”
在公司内部的研究会议上,团队围绕数据异常现象展开讨论。
一位药理学家提出:“可能是基因表达水平受外部因素影响,比如压力、炎症、甚至肠道菌群。”
另一位数据科学家则指出:“但即使控制了这些因素,仍然有部分患者的药效表现存在不规则波动,我们可能遗漏了某些关键变量。”
顾然沉思片刻,说道:“我们或许应该考虑更宏观的生理特征,比如个体的整体代谢状态,而不仅仅是基因和蛋白水平。”
程向阳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是说,可能存在某种‘体质’特征,影响药物代谢?”
顾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缓缓道:“至少,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这些变量纳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