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公司会议室里,顾然和研发团队围坐在会议桌前,讨论着最新的研究进展。
“数据优化后,我们的模型在预测出血风险方面,准确率提升了3%,但仍然不够稳定。”张琦一边翻阅报告,一边说道。
“3%已经是个不错的进步了。”另一位数据分析师林楠推了推眼镜,“不过,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撑。”
顾然轻轻敲着桌面,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目前的模型依赖于已有的实验数据,但如果能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比如他们的代谢情况、饮食习惯甚至生活方式,也许能让预测更精准。”
程向阳坐在会议桌的另一端,听着众人的讨论,缓缓开口:“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找到最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的统计学推测。你们可以考虑引入更加多维的数据,比如生物标志物,甚至长期的健康监测数据。”
顾然点头:“这个方向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尝试联合一些医疗机构,获取更详尽的个体化数据。”
“这个思路可以整理一下,下次我们再详细探讨。”程向阳合上文件夹,笑着说道,“不过你们最近工作强度不小,别忘了劳逸结合。”
会议结束后,顾然回到办公室,脑海中仍在回想着程向阳的话。精准医疗,归根结底,是在寻找最适合每个患者的治疗方式——这与中医讲求的“因人施治”并非毫无相似之处。
午休时间,顾然收到了一条来自苏静的微信。
苏静: “今晚有空吗?我这边有个有趣的活动,或许你会感兴趣。”
顾然: “什么活动?”
苏静: “一个关于‘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沙龙,主讲人是北中医的一位教授,聊聊现代医学与传统智慧如何结合。”
顾然盯着这条消息,忍不住笑了。这像是她的风格——总能找到各种有趣的话题。而这次,倒是正好和他的研究思考有所重叠。
顾然: “有空,地点?”
苏静: “我下班后去接你,七点开始。”
顾然回复了一个“好”字,心中多了一丝期待。
晚上七点,沙龙在一家书店的二楼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