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凌晨,林漾在老板的开门声中起了床——第一天就当了个不称职的店员。
当看到灰蓝的天空时,林漾终于明白了老板说的这份活很辛苦是什么意思了。
到了店里,老板将一大早从菜市场买来的食材都清洗、备好装到了盆里,等到六点的时候才正式开门营业。
一天下来,林漾并不觉得有多累。
工作了大概一周后,林漾察觉到来店里吃饭的人不少,但也不算多,人流最大的时候一般是晚餐时段。
这个时间段里,很多都是下了班的人群来吃饭,而其他的时间里,大多时一些不上班的人,悠闲地来吃早午餐。
最后一算,果真晚上的营业额才是一天的重中之重。
那要是能让上班的人早午餐也在她们这儿吃,那营业额不就能翻几番了吗?
“辛婶,你说我们推出个订餐业务怎么样?”
“订餐?”
林漾仔细地向老板解释订餐和外卖的概念。
客人提前在她们这儿订好之后要吃的东西,并且支付餐费和一定的跑腿费,她们就在客人预订的时间将餐品送到客人手上就好了。
“小林你这想法不错!”老板大腿一拍,喜笑颜开。
可转眼又犯了愁,“可你也看到了,店里没人不行,谁去送呢?我这儿是请不起人了,要是不成功……”
“我送。”
这段时间林漾早就看出来了,老板这儿根本就不缺人手,不过是看她可怜才给她这份工作。
当初去警察局,还是老板停了半天的活带她去的呢。
“洗碗什么的,不费时间,我抽空给洗了就行。”
老板抿抿嘴,“可客人这么多,又住在不一样的地方,送个东西功夫,一天都没了,费时又费力的,像你说的配送费也挣不着几个钱。”
“薄利多销,我们主要挣得其实是本身卖餐点的钱,要是能将早午餐的人流都带上来,一个月下来利润是很可观的。”
“至于客人住的地方,可以提前划分配送范围,距离短的,配送费就低;长的,就增加配送费;实在太远送不到的,就选择不接单。”
经过老板的深思熟虑和跟林漾的商讨后,她们决定先在中距离将这个方案试行一段时间。
她们首先在店里向顾客宣传她们的订餐模式,用极低的配送费引起客人们的好奇与尝试,收获客源。
再推出包周、包月的形式,稳固他们。
“配送费才两角钱一餐,你再包月,那还有什么赚头?”老板隐隐担心起来。
“前期能留住客人,稳住客源才重要。”
像林漾说的,虽然前期是有点困难,但一两个星期后店里的运转渐渐步入正轨,很快店里的生意好了起来,老板也多招了个人来帮忙。
“小林啊,你上回问的那个老师,我给你打听出来了。”
林漾停下手里的活,等着老板接着往下说。
来到这世界一个多月了,林漾时常向人打听故事里余晓林要上的那个夜校。
故事里将余晓林寻找夜校的事一笔带过,并且写明了余晓林就是在镇子里上的夜校。
因此林漾自然而然地认为找到那个老师不是什么难事,会很顺利。
可没想到镇子里的人都说没听说这个人,镇子上也没有办夜校补习的,她花费了许多时间,但都一无所获。
不过就在最近,老板打听到市里还真有个姓唐的老师,最近啊打算搬来镇子里,只是具体是什么时候就不太清楚了。
“他们好像在镇子东边租下了一栋楼的一二层,一层用来住,一层用来给学生上课,说不定真要开个夜校呢。”
老板:“小林你说也是奇了,你前段时间刚问,这一家子这就要搬过来,这不巧了吗?”
确实很巧,林漾觉得于她而言,这儿的时间流速非常快,这种感觉在当下并不明显,可当她回想过去的一个多月,记忆就变得很模糊。
而且在这,她经历的每件事好像都很顺心。
在铁轨上死里逃生,漫无目的就来到了红橘湾小镇;钱被偷得一干二净,但意外有了工作;本想等店里的生意步上正轨,就辞职去找故事里的唐老师,可他竟然要搬来小镇。
她好像什么都不用做,静静地等着时间线前进,在必要的时候推动故事的发展就好,一切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什么在指引着她。
就好像,故事既定,她只是扮演者。
林漾将这一切归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剧本,她只需要快点走完故事线就可以离开这儿了。
“不过你说,他个老师原本在市里的学校干得好好的,怎么搬来这儿,这不是傻吗?”
店里吃饭的客人搭了腔,“人才不傻,当补课老师可比在学校赚得多多了,你看我们这有多少的孩子啊。”
“那也不见得个个都把小孩送去上课啊。”
“一堂课有十来个学生就够了,补课费贵着呢。”
“唉,还是当老师好……”老板感慨道,“小林你不是想去那上课吗?好好学,以后争取当个老师。”
到了月底,老板给林漾涨了一百五十块的工资,并且在听了林漾说的连锁概念后,一咬牙,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开了家新店,并交给林漾打理。
“你就不怕我搞砸了?”林漾说。
“怕什么,当初我自己开店的时候,还不是什么都不懂,可不也一样开起来了。”
“话说你个连钱都不知道看好的,怎么能想到这么多赚钱的法子。”
当然是因为见过了,要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是假的,我都想带辛嫂你去炒楼买股票了。
“可能……”林漾开玩笑道,“这就是天赋吧。”
“吹水!”老板说,“我感觉你就不像这儿的人。”
“那我像哪儿的人?”
“不知道。”老板摇摇头,笑说,“反正跟那个小傻子一样,都不是这儿的人。”
“小傻子?”林漾问。
“就是你要找的那个唐老师的女儿啊。见到他们我才想起来他们之前也住这儿,她女儿还经常来我这吃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