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楚国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国力稳步提升,楚玉衡和萧逸晨本以为能迎来一段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然而,风云突变,一场新的危机悄然降临。
这天,楚玉衡正在御书房审阅奏章,一名太监匆匆入内,神色慌张地跪地禀报:“陛下,大事不好!南方的越国,联合了周边几个小国,正在边境集结兵力,似有进犯之意。”
楚玉衡手中的朱笔猛地一顿,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川”字。他将奏章缓缓放下,沉声道:“立刻传萧将军进宫。”
不多时,萧逸晨大步踏入御书房,行礼后,神色凝重地问道:“陛下,听闻越国在边境蠢蠢欲动,可是属实?”
楚玉衡微微点头,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的天空,说道:“千真万确。越国此举,显然是看到我国刚经历大战,以为有机可乘。萧将军,你怎么看?”
萧逸晨思索片刻,道:“越国国力虽不如我国,但联合了几个小国后,兵力不可小觑。不过,我楚国将士经过战争的洗礼,士气正旺,边境防线也已加固,他们想要轻易进犯,绝非易事。”
“话虽如此,但也不可掉以轻心。”楚玉衡转身,目光坚定,“传朕旨意,命边境守军密切关注敌军动向,加强戒备。同时,即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讨应对之策。”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压抑。大臣们得知越国的举动后,纷纷议论起来,神色各异。
“陛下,臣以为应先发制人。”一位武将率先站出来,慷慨激昂地说道,“趁越国联军尚未集结完毕,主动出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不可。”另一位大臣立刻反驳,“我楚国刚刚经历大战,虽在重建,但国力尚未完全恢复。此时主动出击,风险太大,万一陷入持久战,恐对我国不利。”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楚玉衡静静地听着,心中权衡着利弊。这时,萧逸晨开口道:“陛下,臣有一计。我们不妨先派遣使者前往越国,探探他们的口风,表明我国立场,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此事。若越国执意进犯,我们再以武力应对,也师出有名。”
楚玉衡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说:“萧将军所言有理。就派李大人为使者,即刻前往越国。记住,既要表明我国的强硬态度,又要尽量避免冲突,争取和平解决。”
“臣遵旨。”被点到名的李大人领命退下。
李大人带着使命,日夜兼程,抵达了越国。在越国朝堂上,他不卑不亢地陈述了楚国的立场,警告越国不要轻举妄动。然而,越国国君却态度傲慢,言辞间充满了挑衅。
“楚国刚刚经历大战,元气大伤,此时不攻,更待何时?”越国国君冷笑着说,“你们回去告诉楚玉衡,识相的就主动割让边境几座城池,否则,休怪我越国不客气。”
李大人心中愤怒,但仍强压怒火,正色道:“我楚国虽经大战,但将士们士气高昂,边境防线固若金汤。越国若敢进犯,必将付出惨重代价。望大王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