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儿啊,谁来了啊?”一位老妪听到对话,在丫鬟的搀扶下,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走出屋子。
“哎呀,娘,当着外人面,就别叫我小名了。”刘双又对龙源说道,“龙兄弟啊,这是家里的老娘,已经老糊涂啦。”
“小子见过伯母。”龙源赶忙向老人家行礼。
刘大娘一直愣愣地盯着龙源,听到龙源的声音,突然热泪盈眶,把拐杖一扔,甩开左右俩人,快步走上前,在即将摔倒的前一秒托住龙源的双臂,抽泣道:“大臭啊,你终于回来了!汉中远啊,让咱家儿子走这么多年。”
“哎!娘,这不是大哥,我大哥早死了。当年是和爹跟着太祖去汉中打仗,被乱箭射……”刘双赶紧又回去搀扶老娘。
“别胡说八道,你哥有福着呢!”刘大娘怒斥完刘双,又哭着说:“你看,你大哥这不好好儿的嘛,过去这么多年了,长相还跟走的那天一样啊,一点儿也不显老。”
龙源进退两难,辩解道:“伯母,小子叫龙源,不是,呃,不是,嗯,不是大,呃,不是大臭。”
刘双也应和:“你看,娘,是吧,您认错人了。”
刘大娘气坏了。正好这时候丫鬟把拐杖捡起递过来,刘大娘抄起拐杖,倚着丫鬟和龙源,狠狠往刘双屁股上抽。
刘双不怕被打,但怕老母亲气坏身体,就跟龙源使眼色,希望他先应下。
龙源尴尬笑笑,对刘大娘说道:“娘,别打弟弟了,刚刚我们开玩笑呢。”
刘大娘这才收起拐杖,稳稳身体,笑着拉过二人的手,叠在一起:“娘岁数大了,别跟娘逗乐子了。”又问龙源:“大臭啊,吃晚饭没啊?”
龙源直接说实话:“还没。”
老太太:“大臭想吃什么?娘给你做。”
龙源连忙摆手:“不了不了不了,娘,您行动不方便。”
刘双则说:“娘,厨房里还有剩饭呢,不用您再去做。”
刘大娘一听这话,很不乐意:“你大哥好不容易从汉中回来,你就让你大哥吃剩饭啊!”
“大臭啊,娘就给你做手擀面吧,你小时候就爱吃面条。以后啊,娘天天给你做。”
因为做手擀面麻烦,母亲身体好的时候都不咋做,现在大哥回来,就要天天做,好像自己这个二儿子不爱吃一样。刘双不免嘟囔:“娘就是偏心。”
“小叶啊,点蜡,照个光儿,给你大哥做面!”
丫鬟小叶看看刘双,用眼神询问要不要顺着老人家。刘双说道:“小叶,你照顾好老夫人。去吧。”
本来有中间这个插曲,龙源就已经够尴尬了,等到进门的那一刻,龙源直接尬次方。
由于今天要骑马,所以龙源在出府前换了靴子。这年头进屋都是跪坐,穿靴子肯定坐不下去,所以龙源在门口把靴子脱了。然后就看见自己那左右两个突破鞋袜的脚趾头。幸好天已经黑了,也就自己看到。
进屋点燃蜡烛,二人坐定。刘双取出酒坛,翻出两只碗,分别满上。
龙源抿了一口,便下定决心不再喝第二口,太有劲了。缓了缓,问出了自己刚刚一直想问的问题:“刘大哥不是南亭村的吗?怎么家住驿站?”
刘双很看不起龙源小家子气的喝酒方式,猛灌一口,然后非常骄傲地朗声说:“老弟,巴县只有一个驿站,这个驿站就叫南亭,大哥我也是亭长……”
刘双还没说完,隔壁厨房就传来了刘大娘的声音:“臭儿!没大没小的,叫大哥啊,怎么叫老弟呢!别瞎叫!”
龙源低头偷笑,这个兵痞终于受到惩罚了,但卖乖还是需要的。龙源悄声说:“刘大哥,在娘面前,你叫我大哥;别的时候,我还是叫你大哥。”
刘双无奈,没有回应龙源的卖乖,继续刚刚的话,但音量小了许多:“朝廷拨给南亭方圆1200亩土地,用来供养驿站开支。由此聚集数十家佃户,成了个村子。
因为父兄随太祖征战有功,兄长阵亡,父亲得了一个驿吏的差事。至今太平20年,父亲早已过世,我便接任。也算是定居于此了。”
龙源紧接着又有了第二个疑惑:“既然南亭也要缴纳赋税,是不是因为田产已经超过1200亩了?”
刘双笑道:“老弟…呃…大哥聪明啊。已经远远超过1200亩了。我们南亭,是巴县田亩最多的村子。实不相瞒,咱刘家在渝中郡都是排得上号的地主。”
龙源还有一个疑问:“驿吏既然是朝廷的官员,那伯父去世之后,为什么……”
刘双这次一口灌完碗里的小麦汁儿,用袖口擦擦嘴,说道:“驿吏是不入流的小官,朝廷早就不直接任命了。现在都是知县说了算,而且干到死都没人管。只要好处给够了,这个驿站就是我刘家的。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