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李晟出身军伍世家,十八岁便投身军旅,他善于骑射,“身长六尺,勇敢绝伦”。随节度使王忠嗣出击吐蕃,他一箭射中吐蕃的骁将,王忠嗣称赞他是“万人敌”。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28岁的李晟尚未成为重要的军事将领,并没有在战场上展现出特别突出的表现,一来,之前赏识他的老领导王忠嗣早已去世,在加上当时唐朝的猛将实在是太多,这也导致李晟一直都没有机会出头,只能扮演一些打酱油的角色,看来不管啥时候,职场打工人都难逃内卷和关系户的规则。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老一代名将纷纷落幕,36岁的李晟开始逐渐崛起,在西北与吐蕃作战十年,屡立战功,773年,因功获封合川郡王,更是被皇帝留在京城,成为禁军将领。
1、泾原兵变
779年,唐德宗继位,与河北藩镇爆发战争,朝廷派李晟率领神策军与其他唐军会合,来平定叛乱。可是唐军组织系统混乱,加上李晟手中兵力有限,所以在战场上陷入僵局。在清苑之战中,唐军战败,李晟“所乘马连中流矢”。就在河北战场毫无进展之时,唐朝的统治核心关中地区又爆发了一场叛乱!783年,唐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军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是糙米和素菜,兵士觉得自己每日在外风餐露宿,为了是保卫这大唐的领土,而皇帝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于是心里不平衡的士兵发生兵变,史称泾原兵变。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姚令言对叛军道:“如今军中没有主帅,恐怕事情难以成功,朱太尉幽居在家,我们可以奉他为主。”于是派人到晋昌里迎接朱泚。
2、朱泚叛军
当时李晟正在河北前线平定藩镇之乱。等后方叛乱消息传到李晟手中,他本来想立即赶去救驾,但是他的上级节度使张大人这边觉得自己管辖地界危险重重,就靠着李将军来震慑了,一旦他走了,自己这边岂不是就悬了,所以他说什么也不放人。李将军无奈,为了让张大人宽心,最后只得留下一个儿子来给他做女婿,这样最终才得以上路。他这边快马加鞭地赶往长安,朱泚在长安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秦,为了断绝人们的期望,朱泚诛灭留在长安的宗室,并领兵进逼奉天。幸而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自河北前来勤王,带兵杀退了叛军,德宗才算是暂时脱离了危险。刚喘口气的德宗,命令这位李大人乘胜追击叛军,但是连亲自召见都没有安排,这又让李怀光心生不满,而且还担心杀退了叛军,自己也没有了筹码来要挟朝廷了,所以就开始推脱。
3、李怀光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