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三日了恩仇 > 第22章 饥肠

第22章 饥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景南陌听到现在,哪里还不明白,彭癞子之所以在天黑之后潜入案发现场,是看中了徐大流留下那些食材。

你说他莽吧,他还挺谨慎,怕给看出端倪,留了价值最高的白面没有动。其余杂粮面,也只各自取了一部分,只要第一次进入现场的差役不是特别细心的人,不会发现这不算明显的变化。

你说他谨慎吧,这彭癞子给徐大流的死吓得晚上睡不着,身体却还是很诚实的跑到案发现场偷东西。

景南陌初时觉得有些诧异,因为有句俗话叫“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子”,彭癞子这种在酒楼有份差事的,应当能捡些残羹剩饭充饥。即便家中不富裕,两口子不至于这样困顿呀?

但她很快从阮菖蒲的记忆里翻出了相似信息,毕竟,阮菖蒲那丧良心的生物爹曾经也是开酒楼的。

在这个普遍吃不饱的年月,剩饭也是需要分配的。客人没太动筷、品相相对完整的菜,一般由每个酒楼的大师傅打包带回家里,掌柜的都没份儿。

当然,阮菖蒲生物爹的酒楼除外,因为大师傅实际上是老板的小妾,有了好菜,阮大娘也是落不着的。全由老板夫妇分配。

而剩下的,店里头要么卖掉,要么进行二次加工。比如有些酒楼,会在门前支个摊子卖包子、馅饼之类的。而内里的馅料,就是回收剩菜所做。

放到现代,这是能上法庭的缺德事。然而这会,饭都吃不饱的人是没法子讲究卫生的。

老板和顾客都很清楚包子是怎么来的,因为卖得比一般主食低廉,这类包子很受底层欢迎,早市上甚至有人排队。

被卖掉的那些,同样流入了市场。这让景南陌渐渐回忆起自己那个时代的知识,旧时北平有种吃食,叫“折萝菜”也叫“瞪眼食”,实际就接近这类东西。

做这买卖的小贩,会从各种酒楼饭铺里收购剩菜,重新加水加盐熬煮,摆摊贩卖。收钱的方式也很特别,是按夹了多少筷子来收钱,比如一筷子一枚铜子儿。

客人一筷子伸下去,夹起来的是萝卜、白菜也好,是肉片、丸子也罢,总之都按下筷子的次数收钱。

所以,干这买卖的小贩,眼力一定得好,无论多少人来吃饭,都得盯紧了对方的筷子头。一个客人夹起东西,手里往代表那个客人的盒子里丢个铜子儿计数。

而客人呢,东西从略显浑浊的汤锅里出来之前,他自己也不知道夹起的是什么玩意。所以筷子夹起时,也必然睁大眼睛,仔细辨别,瞧自己的运气是好是坏。

因为买卖双方吃饭时都要瞪着眼睛、把招子放亮,所以有了“瞪眼食”这个绰号,还挺贴切的。

不过,在景南陌看过的资料里,那会的北平,酒楼饭铺卖掉剩菜所得,会补贴师傅和伙计,老板不大过问,算是一种罕见的职工福利。

然而,阮菖蒲那个生物爹,以及彭癞子供职酒楼的老板,显然更加苛刻,这部分蝇头小利也一样抓紧不放。

而且就像他们夫妇所说,由于去年那场大水,周遭村镇不少人受灾,有些农户支持不住,只好卖掉赖以生存的田地,跑到县城里讨口饭吃。

这样的可怜人一多,县里就出现了劳力过剩。有些原本还领着微薄工钱的人,在管饭就行的灾民冲击下,很多也不得不放弃原本挣的那仨瓜俩枣,保住差事再说。

景南陌心中念头转动时,那对夫妇终于也压榨完了面口袋,将那袋子重又收起。做贼一样合力将面缸推得更靠里了一些,用一些杂物遮掩住。

做完这些,那面目黄瘦的女子忽然轻轻叹了口气:“这都转过年来了,我听说,今年的雨情比去年好不少,那些到城里的灾民,怎么也不走呢?”

彭癞子的脸色有点发苦:“……回不去啦。去年受灾,那些人家为了不饿死,地都卖给别人了。”

片刻后他又补了一句:“就算这样……也有人没撑住。”

那女子怔怔望了会面缸的方向,慢慢解下自己的头巾,有些机械地擦拭覆盖在上面的杂物,片刻后,才听她细细的、很小声的念了一句:

“这样下去,咱们什么时候才能把小妹赎回来啊。”

景南陌本已知悉了彭癞子夜入徐大流家的原因,准备离开,都转过半个身子了,忽然听到一个陌生的称呼,身体不由顿住。

只听屋内的彭癞子有些烦躁地左右踱步:“嗯……咱们虽存了一些,但现下酒楼那边,唉,莫说进项,咱们这两张嘴,不往外出就算烧香磕头了。我赶明晚就接着出城去,打着什么都是好的。”

说着,他声音又放轻了:“你也别太挂心小妹,咱们把她押给别人,也实在是去年水灾,粮价翻着跟头往上,家里实在没米下锅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