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萍将前世她印象里从海外传到中国的粮食作物都画了图,托徐墨去沿海的时候看看有没有商人从海外带回图上的作物,有的话将其买下,带到复州。
因为心系春播,学堂的课程暂时由桃硕与容黎接管,林青萍需要去各个乡县进行播种指导。
福林村种下了小麦,因“升跃”翻土机的存在,种植效率大大提升。
其他乡县林青萍也根据去年的植物生长记录,劝当地村民栽种适宜当地土壤的作物。
星亮村的村民面对用心良苦的林青萍持防备态度。
“不种小麦,我们吃什么?”
星亮村的一个中年男子握着锄头,站在一干村民前头,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我们知道王妃知晓的世事多,但每年小麦收成再少,我们也有一口吃的,让我们一个村都种黄豆,万一秋天的时候收获更少,那全村老少岂不是要饿死?”
“复州这么多乡县,王妃即便可以供养一个村的百姓一年吃喝,那要是供全复州的百姓一年吃喝,王府的粮食库存也够吗?”
星亮村的老少同仇敌忾,将林青萍她们逼退。
林青萍劝导再三,依旧无法撼动星亮村种小麦的决心。
见星亮村铁皮一块,林青萍便向隔壁的猫儿村推荐种黄豆。
林青萍看着植物生长记录本上的数据,星亮村与猫儿村相邻,土质也相差无几。
在用星亮村与猫儿村的土壤进行作物实验种时,黄豆在两个村的土壤中都是长势最好的。
而且最后每棵黄豆苗上的收获的黄豆,不仅豆粒饱满,而且数量众多。
猫儿村的村民犹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放手赌一把,万一秋天真的能收获颇丰呢?
林青萍按着植物生长记录本上的数据,一个村一个村的找去,有的村不愿意,林青萍也不勉强。
愿意接受的林青萍也保证,若秋天时收成不好,林青萍也保证会管村民的吃喝,让他们不会因为粮荒而忍饥挨饿。
在各个乡县间奔忙一月,徐墨也从沿海归来。
林青萍看着翠绿的红薯藤,澄黄的玉米粒,她热泪盈眶,此刻她看徐墨简直就是发着光的天使。
顾寒鸣不动声色的挡住林青萍看向徐墨激动的视线。
顾寒鸣拎着一根红薯藤,问道“这叫什么,看起来不过是一株野草。”
“你小心一些,不要折断了。”林青萍将红薯藤从顾寒鸣手中接过,“这叫红薯藤,种下后会收获的叫红薯,很大一个。”
林青萍一边说一边比划,又怕不严谨,补充道:“当然,具体长得大还是小,还是得种植出来再说。”
见林青萍注意力转移,顾寒鸣松下一口气,他一边问林青萍红薯的相关事宜,一边挡住徐墨。
最后林青萍送了徐墨两瓶好酒。
林青萍将红薯藤扦插,并搭了一个小型暖棚,用于玉米育苗。
因为没有塑料薄膜,林青萍的暖棚是用白布染腊作为篷布,并做了一个枯草卷,覆盖在白布上,用于保暖。
白日便将枯草卷卷起来,夜晚便将其放下,林青萍祈祷红薯藤和玉米能在几个月后带来好消息,这样复州可以种植的主食就更多了。
除了特殊性的农业指导,也有普适性的农业种植技巧,如土地的种植前的深翻,以及田地的排水设计。
顾寒鸣曾将复州各地形图描绘下来,这段时间有空也带林青萍去各处转悠,林青萍根据不同乡县的地形差异,设计了不同的排水渠。
林青萍忙忙碌碌,终于将一切事物都安排好,至于具体执行之事便交给顾寒鸣,有他的分裂体在,也不用怕别人阳奉阴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