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绒花娘子古代发家记 > 第101章 第 101 章

第101章 第 101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林司制从内务府回来,身边带着两位穿着考究的嬷嬷和几位青衣宫女,入了绣苑,将绣女们都召集到一起。

“嬷嬷,今年新入宫的绣女都在这了,入秋后给各宫主子缝制的衣裳和披风她们也都经手了,手艺是着实不错的。”

嬷嬷目光从容,赏物般端详片刻,满意地点点头:“瞧着都是水灵聪慧的,我也不瞒各位,今儿过来乃是得了皇后娘娘懿旨,来挑选几位懂规矩,手艺也好的绣女到凤仪殿那边做事,待忙过使团入京后的国宴,依旧回尚功局当差。”

到凤仪殿去当差,虽然只是个顶工的临时差事,但到底也是在皇后娘娘那开了脸的,年底考评都不用忧愁了,听罢嬷嬷的话,各个绣女面露喜色,期盼着自个能入选。

林司制拿着册子给嬷嬷介绍绣女们的籍地年岁,和各自负责过哪些差事,后头又将她们制的物件比对了一番,最终挑了四个人出来。

余晚桃便是其一,林司制还在那位嬷嬷面前大为夸赞了一番她的手艺。

先前给使臣女眷制的首饰金面嬷嬷也见过,甚至连皇后娘娘都夸过两句,做奴才的最要紧就是得摸透主子的心思。

她上下打量着,严肃的面上终于露出点笑容来:“不错,看籍地还是江南那边的桑蚕农家出身,绣工深厚,还有一门独特的掐丝秘法。”

余晚桃谦逊地给嬷嬷行礼:“嬷嬷盛赞,臣必定会尽心为主子办事的,也劳嬷嬷在娘娘面前为我等美言几句。”

“在娘娘跟前办事,只要勤谨本分,有你们出头的日子。”,嬷嬷随意撂了撂手,回头又对没被选上的绣女们训了几句话。

一众绣女垂首听训。

过了晌午,余晚桃与其余三名绣女被带到了凤仪殿,以她们的身份自然是没资格一来就面见主子的,领到小屋工位后,受了总管几句提点,就开始干活了。

余晚桃跟着干了几日才慢慢打听清楚,为何特地从尚功局里挑绣女过来,且没有到内务府登记造册。

原来她们赶制的冬衣、膝锦、护腕等冬季御寒物甚,是用的皇后私库,不走国库例银。

小太监们送过来的皆是好料子,光缝制一臂护腕,用的便是纯正的羊毛,且嬷嬷们特意过来叮嘱,要做三层,里外加缝鞣制的上等牛皮。

在凤仪殿里办事还算顺利,嬷嬷太监们都比较亲善,除了日常赶工,只要别冲撞到主子,午食后她们还可以到处走走。

这日余晚桃和一起过来的绣女敏姐儿饭后消食,来到了一处宫殿后面的荷花池,秋日湖水盈盈,荷叶荒旧,水也有些浑浊。

余晚桃盯着湖面,“宫里的贵人高雅,只赏花,不吃藕,可惜了。”

秋藕初成,要比冬藕脆一些,用来做卤味更适合不过,当时炖排骨也是很香的。

宫里膳食虽不差,但北地口味跟她们江南府还是有些差别,吃多了便腻得慌,总想换换口味。

敏姐儿揉了揉鼻子,秀气的面庞有些发红:“余姐姐,我看你做冬衣是双面起针,缝得又快又密的,而且处理蚕丝的手艺特别娴熟,是怎么做到的呀?”

余晚桃:“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你若想学双面针法,回头我教你。”

敏姐儿高兴地应了声,须臾想到甚么,便撇撇嘴说道,“昨儿回去后,和我同寝屋的那个雨宛炫耀自己得了华英殿那位主子的赏识,不久将会升职女典制,她父亲只不过一小主事,要不是攀上了礼部郎中,就她那蹩脚的手艺,啧啧。”

前朝官员有人拉拢,后宫女官自然也会如此,只是没想到她们一新进宫不久的绣女也有人看上。

“我们只管做好自己本分工作就是,在旁人面前你可别如此坦言,小心招惹祸端。”

“这又没人。”

余晚桃也只是好心劝她一句,至于听不听端看她自己,毕竟各有各的命数。

眼看着时辰快到了,余晚桃拍拍裙摆站起来,沿着路往回走,却不想刚过墙角,就发现那扇观雨窗从内打开了。

一男一女的争吵声传出来。

余晚桃立刻按住敏姐儿爬下来。

“怎么——”

“嘘!”

余晚桃侧耳专注听着里面的对话。

“谁让你派人去泰安府了!”

“母后,二哥之前插手崔家的案子我就觉得不对劲,这次又暗中派人去泰安府,其中定有猫腻,说不准就和当年皇嫂与侄儿被害之事有关,这是一个扳倒郑氏的绝佳机会!”

“永阳,别掺和进这些旧事里,你是储君,只要好好学习为君之道,帮你父皇分忧即可。”

“可是舅舅说过——”

“住口!”,砰的一声巨响落下,观雨窗很快被人关上,里面的谈话声也停止了。

余晚桃带着敏姐儿迅速离开此地,二人皆被吓了个透,生怕被发现后遭灭口,回去后都默认遗忘此事,安安分分地继续干活。

余晚桃有些后怕。

二皇子那边果然派人去泰安府查了,她之前按照崔玉棠的意思把崔家商队在当年到过泰安的消息传出去,为的就是引起瑛贵妃的怀疑,主动派人去查。

算算时间,瑛贵妃也是时候找上她了,而此时,崔玉棠在宫外恐怕已经被郑家人盯住。

.

墨香楼早早便支了木牌在门口外头吊着,郑少爷包了场子,今儿楼里举办文会,只招待有举人功名的学子,一应消费都揽全乎。

日头稍斜,便有举子们陆续过来,到了门口互相谦让着,恭维着。

“崔郎君,仔细着台阶,慢些。”

“多谢。”

崔玉棠今儿也跟着余阁来了。

文会集聚各府州有名的才子,最是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友人,更何况这次是郑氏公子牵头,不少人都是奔着这层关系而来。

余阁虽考中了进士,但名次比较靠后,现在只能排队候官,这会听说郑家办文会,便马不停蹄地邀上崔玉棠一起去凑热闹。

“还是郑兄面子够大,组得起如此大的场子来。”,放眼望去,各府州叫得上名号的举人几乎都来了,余阁站在其间,深觉与有荣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