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李家院子里已经热闹得热火朝天了。
李父、李母和李明远三人围坐在大木盆旁,双手飞快地和着面,李星远和李茹搬运柴火,家里几个炉子同时冒着热气,顾笙也来帮忙,将醒好的面团揉成馍饼,整齐地码在蒸笼里。
“今天的面再和软些,客人说昨天的馍稍微有点硬。”
“小倩,柴火别太旺,文火慢炖才能让肉入味。”
不到五天的光景,肉夹馍的名声便已在镇上传出了名声。
每天天不亮,就有赶集的人特意转到摊子前早早排队,就为买上一个热腾腾的肉夹馍。
顾笙算了算账,现在每天能卖出两百多个,净赚超过一两银子,这在村里可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了。
“笙哥儿!”李倩举着一个账本跑过来,“我按你教的法子记账,昨天一共卖了两百一十七个肉夹馍,鲜味粉卖了三十三包,总共收入一千三百四十九文钱!”
“很厉害!全对了。”顾笙夸赞道。
李倩前几日才刚和他学了阿拉伯数字,又学了九九乘法表,现在她在记账方面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李倩略带羞涩地垂下了头。
自从开始学习做账,她便发现自己对这项工作愈发喜爱。
她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像顾笙那样,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事情。
“笙哥儿,”李倩突然压低声音,“我刚才看见王翠枝在咱们院墙外探头探脑的,肯定没安好心。”
顾笙探头望向院外,果然捕捉到一抹迅速躲闪的身影。
他轻哼一声:“没事,让她看,那些核心手艺,可不是她轻易能学走的。”
---
王翠枝猫着腰溜回家,关上门就迫不及待地对屋里人说道:“志远啊,姑姑可都看清楚了!那顾笙的肉夹馍没啥稀奇的,就是普通馍夹着卤肉,咱们也能做!”
坐在桌边的青年二十出头,一双三角眼和王翠枝如出一辙,正是她娘家的侄子王志远。
他在县里酒楼当过两年学徒,自觉见识比乡下人高出一截。
王翠枝近来一直暗暗盯着李家,这几日,一听说顾笙在镇上的买卖红火起来后,每天都进项颇丰,心里那个馋啊。
恨不得那钱全进自己的口袋。
这不,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她终于想到了这个方法。
她也卖肉夹馍!
这才有了刚才去李家偷窥的一幕。
“姑姑,您确定看清楚了?他们用的什么香料?”王志远摸着下巴问道。
王翠枝拍着胸脯保证:“我亲眼看见他们往卤肉里放八角、桂皮,还有那个什么......鲜味粉!
志远啊,你要是能做出来,咱们就在他们对面摆摊,价格压低些,抢光他们的生意!”
王志远眼中闪过一丝贪婪:“我在酒楼学过卤肉的法子,再加上姑姑您说的这些,保准比那哥儿强!到时候赚了钱,咱们对半分。”
第二日清晨,顾笙和周兰照例拉着满满一车食材赶往集市。
这几天生意越来越好,他已经开始盘算着在镇上租个固定摊位的事。
“笙哥儿,今天咱们准备了二百五十个馍,会不会太多了?”周兰有些担心地问道。
顾笙正要开口,马车猛然一晃,锅中的卤肉险些倾泻而出。
“李伯,怎么了?”他问道。
李伯赶紧勒住马:“哎呀,对不住对不住,这段路前几天下雨冲坏了。”
等他们赶到集市时,太阳已经爬得老高。
顾笙跳下车,正准备卸货,周兰焦急的声音便传来:“笙哥儿,快看那!”
顾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他们往常摆摊的位置对面,赫然支起了一个新摊位,幌子上明晃晃写着“正宗肉夹馍”五个大字。
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队,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忙前忙后——正是王翠枝!
“好家伙,”顾笙不怒反笑道:“这是要跟咱们打擂台啊。”
一旁的周兰却没有那么好的心态,他看着那二人,心头一紧。
那摊位前的青年男子,正笨拙地模仿着顾笙往日熟练的剁肉、夹馍流程,动作虽显生疏,却无疑是照搬了顾笙的那一套。
“他,那是王翠枝的侄子,王志远!”周兰认出了那人,“听说在县里酒楼做过事……”
顾笙沉下脸,二人也迅速支起了摊位。
他注意到对面标价只有四文钱,比他的便宜一文。
不少老顾客看到对面价格更低,已经犹豫着往那边挪步了。
“各位父老乡亲!”王志远突然高声吆喝起来,“正宗肉夹馍,家传秘方,只要四文钱一个!不像某些人,拿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糊弄人,还卖那么贵!”
这话明显是冲着顾笙来的。
周围人的目光在两边摊位间来回游移,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
顾笙从容不迫地掀开锅盖,霎时间,一股浓郁的卤香弥漫开来,比对面强烈数倍,这香气也要浓郁几分。
他朗声说道:“老顾客们都知道,我顾笙的肉夹馍用的是上等五花肉,二十四种香料卤制一整夜,童叟无欺。
今天头二十位顾客,免费尝一小块,觉得不好吃不用买!另外,我们这三天还有高汤配送,这汤平时卖一文一碗。”
众人眉头一挑,高汤?什么高汤值一文钱一碗?
顾笙不慌不忙,揭开旁边小锅的盖子,一股浓郁的鲜香瞬间飘散开来,引得周围排队的人也纷纷探头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