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之后,“墨绘五中”书法比赛时间很快确定下来。这次书法比赛,学校预备在室外举行。
上午,卡车从校外拖了一批课桌进校园,到中午放学时,校园广场已经方方正正摆出了课桌方阵,放眼望去场面相当气派。
下午两点,书法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前,各位参赛选手先领取一叠纸,各个选手的纸张没有任何区别,仅是上面的编号不同,用以代表各位选手,防止书写内容里出现名字,避免评委评审时出现不公正现象。
这次比赛没分年级,属于全校活动,初中部和高中部都在一块。
这次比赛也没有严肃的比赛氛围,特意多摆了几排桌子,不参加比赛的学生也可使用提供的纸笔进行书写。
总之,虽为比赛,却无太多比赛限制,旨在让全体学生一起交流心得经验,共同感受书法底蕴。
比赛进行到一半,现场气氛相当好。
学校的专业书法老师和平时生活中有业余爱好书法的老师都到场了,大家都带着自己用顺手的家伙,在一旁写起字来,彼此交流经验,聊聊书法,氛围十分轻松。
偶有学生到旁观看,咨询其中奥妙,老师便信手拈来,毫无保留地替其讲解,学生听后也是受益匪浅的模样。
手下的学生也各有其独到见解。三五个学生聚集在一起,也能聊出许多属于自己的书法技巧和审美。
这些场景共同被镜头捕捉,再加上一番绘声绘色的宣传,便造就了这场书法比赛的美名。
碰巧高二一班第二节课是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一群同学挤进来观赛。
秋思一个人四处晃荡,看到许多令人一眼惊艳的作品,止不住咋舌。
不知不觉走到了谢吟年身边,秋思走近一看,觉得当初他那么随意地报上自己的名字,现在看来也是有原因的。
谢吟年正用米字格写小楷,这纸的尺寸和熟度着实不适合写小楷,可谢吟年还是把一手字写得行云流水,龙飞凤舞。
秋思在谢吟年身边多站了会,他是自己同班同学,而且还是同桌,秋思也就只敢在他身边多停留一会。
谢吟年看着其他人早已散去,而自己这位沉默寡言的同桌却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注视着他笔下的字。
谢吟年瞥向她,手上的动作却未停下,“试试?旁边的桌子可以写。”
秋思一路看下来,确实有些手痒,却还是忍不住先小声告诉他:“写书法还是应该静心。”
谢吟年蹙眉,为她这语焉不详的话感到不解。
秋思回答:“写的时候就完全投入其中,说话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
秋思声若蚊蝇,还是老毛病,不敢在他面前“进言”。
谢吟年先是一愣,要换作别人,肯定是要夸他这番操作厉害的。
“行吧,我尊重你的书法境界。——你要写吗?”谢吟年又问了一遍,放下笔,从底下抽出一张纸递给她。
谢吟年将纸都拿出来了,秋思自是接过。
紧接着秋思绕过他,到他旁边那张桌子前,毛毡、毛笔和墨汁应有尽有。
秋思拿起笔,沾足了墨,也写起了小楷。
谢吟年没去关注她的一举一动,自顾自写着,偶然往她那边瞧了一眼,颇觉纳罕。
“之前学过?”谢吟年问。
秋思停笔答他,大抵是时隔多年再次拿起毛笔写字让她觉得兴奋,回答的话也多了几句,“小学学过一年,后来就没再写过了。但我很喜欢。”
这么多年没碰过毛笔还能写成这样,谢吟年不由地高看她两眼。
说完话,秋思继续写字,内容不长,仅八个字。
谢吟年看完后又看向自己的作品纸。自己临摹的内容是《道德经》节选,而秋思写的八个字,是“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秋思写完就走了,走前跟谢吟年道了谢。
谢吟年没多想,转而将那张作品纸夹至自己这叠纸的最下面。
谢吟年拾起笔,沾饱墨后下笔写字,脑子里背诵着自己临摹的内容。
这会不知怎的,背着背着就被那句“光而不耀,静水流深”打断。
谢吟年无奈,只好一遍一遍从头来过。
——
课前,谢吟年催促,“交作业本了,大家放桌上我来收。”
谢吟年说完,走下讲台,从第一组收起。
第四组的秋思听到后,手伸进抽屉,到放本子的区块摸本子,将一叠本子抽出来一点——每个本子的左下角标记了科目,瞄一眼就能找到。
秋思身体后仰,低下头去看,本子从第一个翻到最后一个,却没有语文作业本。
秋思纳闷,将本子拿出来放至课桌上,一个一个翻还是没有,又低下头弯着背去抽屉里找。
秋思的书向来是摆放整齐,收纳规整,练习册,课本,笔记本和作业本都放在各自的区块,在其放置区块没找到那八成就是没有的。
秋思眉头紧锁,真是奇怪,自己一向不在这些事情上出岔子的。
转头看,谢吟年已经到了第三组。
秋思一边想着作业本还有可能在的地方,一边想着要真被记名字该怎么跟何延清解释。
虽说前者更要紧些,但此刻貌似后者更容易发生。
秋思有些乱了阵脚。
谢吟年不知不觉已经收到自己组了,但他只是瞟了一眼秋思,就往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