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团听到有糕点吃,顿时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又见荀馨那样亲切,心中紧张便渐渐消散了。
看着闵团脑袋上顶着两个东倒西歪的揪揪,跟在丫鬟后面进屋洗漱,荀馨忍不住抿唇笑了笑。
林琰是极宠爱她的,但自搬来观宏州,林琰便忙得脚不沾地,每每回府也是待两日便又出门了。
林近野又是个闲不住的,有时忙生意,有时忙着去城外跑马打猎,总之没个消停。
府中常常只有荀馨一人,望着府中的花花草草,她总觉得心中寂寞,做什么都无甚趣味。
眼下看着闵团憨懵而不自知的模样,荀馨忽然久违地感受到了“有趣”与“新鲜”。
像闵团这样大的孩子,若生在大户人家,早该懂了礼数,但她是个在城郊村中土生土长的小孩,若是爹娘不多加教导,便容易养成令人生厌的性子。
闵团似乎并不是那样令人生厌,反倒有些讨喜。
桌对面的小孩已重新梳好了发髻,换了漂亮衣裳,手和脸都擦得干干净净,乍一看倒真像是哪户富贵人家的娃娃了。
闵团小口小口地细细品尝了一块广寒糕,觉得不够吃,又不敢贸然再拿第二块,于是眼巴巴看着荀馨。
荀馨可受不了她湿润的眸子露出这样的眼神,忙夹了一块广寒糕进闵团面前的盘子中。
闵团小声道谢,而后专心用筷子去夹广寒糕。
她不太会用筷子,若是面条和米饭,只管捞到碗边送入嘴里即可,但面前的盘子太平太瘪,糕点被拢到边缘很容易掉出去。
荀馨见状,并不催促,反而饶有兴致地盯着看。
就在闵团同筷子做斗争时,闵敏也在同筷子做斗争。
“能再做长点吗?”闵敏比了比手中筷子的长度,问梁汪道。
“这已比寻常筷子长了,还要更长?”梁汪问。
闵敏将筷子放在桌上道:“要再长点。”
“先前我们吃拨霞供也并未用这样长的筷子啊。”梁汪喃喃道。
“拨霞供锅底不够重味,锅也不算很大,普通筷子不影响,但火锅不一样,长一点的筷子使起来方便。”闵敏解释道,“细节决定成败啊梁厨,你也不想输给含萃楼吧?”
提到含萃楼,梁汪似乎也有了些斗志,立刻拿着不够长的筷子转身出门去找人重做了。
原先酒楼中每年都要按四季更替推出新的菜品,但今年夏秋之交恰逢天灾,观宏州酒楼便都歇了推出秋日新品的心思。
如今眼看着要入冬,城中也从天灾中缓过劲来,于是各家酒楼又纷纷活跃了起来。
闵敏特地向梁汪打听了大荆是否有“火锅”,得到的是一种名为“拨霞供”的类似美食,是将肉腌制后放入沸水中煮熟食用的,食材和锅底花样都没有火锅丰富,于是闵敏决定推出“火锅”作为冬日新品。
锅底暂定香辣、酸辣与番茄。先前支摊时闵敏便发现,观宏州内同林近野一般爱吃辣的百姓还挺多,想来有气候原因。
从地图上看,观宏州处于大荆偏西南的方位,虔渊州则偏东北,恐怕就是气候原因,所以即便大荆已经引进了辣椒,也并未在虔渊州盛行起来。
虔渊州是官贵聚集之地,高端食材往往都在他们之间流通,在这些食材量产前是很难走到百姓饭桌上来的。
而眼下无论是土豆还是辣椒,都已寻到了培育之法,闵敏觉得这是个好时机。
听闻含萃楼女东家秦娘子的夫君,是主持“出海计划”的大官,由海外引进的新食材都会先入含萃楼,这让含萃楼占了先机,进而使含萃楼在大荆酒楼产业中稳居中心位。
但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含萃楼的生意在“因地制宜”上还未深耕,闵敏想抓住这个机会,让明鲜楼在观宏州有一席之地。
如今闵团已被接来城中,两姐妹都不必为住所与吃食发愁。虽然闵敏心中总觉得假夫妻之事不对劲,但事已至此,她只好欣然接受,毕竟衣食住行都解决后,她也能更加专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要抓紧这一年的时间将钱攒够,日后离了林府、离了明鲜楼,便试着自己开个茶馆或脚店谋生,应当也能过得不错。
如此想着,她便愈发有了干活的动力,直忙到夕阳西下才解了围裙要回家。
走在卫杭街上,她正要转弯往西去,忽然想起自己已不住在城西仓库了。
她有些茫然地站在街边——林府怎么走来着?虽然城中百姓肯定知道,但一路问回去好像也不太像话......
她在街边停下,百姓们便都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与她相熟的便上前问:“闵娘子......哎唷,这会儿该喊少夫人了,少夫人在这儿等什么呢?”
闵敏有些不习惯这个称呼,便道:“还是叫我闵娘子吧,我......”她顿了顿,道,“我在想聚和源绸庄在哪儿?”她依稀记得今早出府不久似乎看见过这个绸庄。
“聚和源?”那百姓有些疑惑道,“聚和源不就在林府旁边?你怎么会不记得怎么走呢?”
闵敏一时哽住,不知该如何作答,尴尬得嘴角都僵住了。
“闵敏。”
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她转头一看——是林近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