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神母山也听到老人说,盘瓠是人身狗头,公主虽甘心嫁他,但也挡不住一些兄弟姐妹的讥笑嘲讽,背后被外人指指点点,干脆躲进深山,清净安乐。
不过,随时代的变化,畬族人不少已不住深山而移居山下,或搬至海边的近山平地,并和汉人通婚,这已是经历好几代的事情了。
如果没去接触畬族的传统风俗活动,一部分迁外几代的子孙几乎都忘了自己祖先是畬族。
现在,除了传统活动基本保持下来外,有很多传统习俗在悄悄地改变,有不少习惯变得和汉族人差不多了。过去曾经不与外族人通婚的历史,早已经不复存在。
到今年,雷永贵这个村长已经当了三十年。他为啥能当了这么久?是因为他的能力强,村里人信任他吗?
说永贵的能力强,也是有点道理,但是其实不完全是。主要还是中年以上的村民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像他这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干部寥寥无几。
加上五代内同血统的畬族雷家人多势众,自成一派。村委选举时,也就同人选同派,因此老是雷永贵当村长。
但是,当村长压力也很大。因为在山上的龙谷寨从来都比山下的村庄穷。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贫困跟山下一样。
那山上比山下的青山旺绿水多,为什么还会比人家穷呢?
从自然条件看,高山冷水田多,温度低,日照少。人为因素是,高坡上的梯田难作业,又缺肥料。
因此,水稻的亩(666 平方米)产量收不到二百市斤(500G/市斤)。山中云雾缭绕,适合种茶叶,也可以种植适应本地气候的水果。
可是上世纪,在政策影响下,只能多种水稻少种茶叶和水果。加上集体化,种地积极性不高。表面上很多山田,却种不出充足的粮食,更没有收到茶果。
又把大部分谷米(主粮)交了公粮,那农民们只能靠种小部分的地瓜(不用上交)来补充部分口粮。之所以是种小部分的地瓜(杂粮),是只允许在不能种水稻的山坡旱地和旮旯角(边角)种一点。
所以,大多数村民长年吃不饱,只能靠少量地瓜、野菜和蘑菇等充饥。很难想象:能吃到熏肉和兜里会有几张钞票?
到本世纪好多了,田地个人承包,种粮积极性提高了。不用交公粮,就不用挨饿了。只要你勤劳,除了YS外,什么都可以种植。
可以大量种地瓜,补充杂粮,就可以养猪有肉吃;种水果和茶叶,就可以变成钱。那房前屋后也可以多种青菜和瓜果,不但补充维生素,也可变一点钱。
但是村民的生活需求在提高。不但吃饱了大米饭,还要吃到新鲜肉;不能再住会倒塌的房子,要盖新房。
讨新娘的聘金从几千元提升到数十万,就是因为爱面子,面子要变大点;因为穷怕了,所以怕互相瞧不起。
表面上大家都不敢穿破衣,怕人耻笑,所以都穿新衣。
可是人人都说缺钱花。YS
村长和几个村委(村民选出的委员会)干部,想做出成绩,改变面貌,搞乡村振兴,满足村民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要大家都来投资,集中搞事业:办养鸡场、养猪场、竹笋加工房、香菇烘焙坊;种植优质果林、建设标准茶园。
县里领导发现:畬寨有很多民族特色,可以大搞畬家特色乡村旅游。改建民宿,开辟花园。
但是,原来畬寨之所以穷,其中也因,山高道路崎岖,物产难以交流。
要想富先修路,靠村民集点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向上级申请财政拨款和向农业银行贷款。
县里拨了十万元,村民也集了几万元。
龙脊岭那最难走的一段小小的弯曲陡滑的山路,改道修成了较直较宽的两公里水泥路。今后还需要,继续改道和新建十几公里。
几年来,上级拨了好几次上万元的扶贫款。
村里将一部分资金投进养鸡场,可当年养的五千只鸡却全得了鸡瘟。
试种的十多亩火龙果,也见不到果。发现是那块朝北的山坡日照不足。
有时,上级拨的钱不够搞再大一点的项目。村长和村委们开会,干脆分一部分钱给村民补充其他种植项目。
在评估全县经济状况时,龙谷寨是排在比较后面的,就是较贫困的村子。于是给了好几次扶贫款。
县政府年底的统计表明:龙谷寨基本脱贫!
实际上,扶贫的投入常常没有效果,上级拨的款有不少□□部挪用或贪污,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提高很少。
还是难比过山下的村庄,更比不上靠海边的张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