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我打小就没觉得阅读理解简单过。
在顾贝曼出去跑巡演的几个月里,尹宓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她的《安魂曲》整明白了。
感谢万能的互联网与实火的《摇滚莫扎特》。在找资料的过程中虽然百度依旧不靠谱,但联想搜索很快就根据尹宓的点击推荐了许多相关内容。
尹宓只需要点进去一个评论多的,跟着评论区里音乐人的留言顺藤摸瓜,找到些科普解析变得没什么难度。
底下更有文采斐然的评论感慨,法语版的《摇滚莫扎特》轻快、梦幻,结局更是高高兴兴和和美美。比起德奥音乐剧那让人年轻二十岁的画质和深沉痛苦的哲学思考,只能说不愧是法国佬。
再说一次,感谢万能的互联网时代。
一部电影可以压缩成五分钟,小说中心思想可以提炼成一句话。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咀嚼,只要捡别人的剩饭。
对于尹宓这样的苦手,完全成为了她的效率工具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男人是天才小莫,这个是小约他的顶头上司这样营销号式的解析中,复杂的维也纳宫廷秘史,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关系与身份变得易于理解。
在有了基础的了解之后,再去研究古典乐里头遮遮掩掩缠缠绕绕的心情,总算是让普通人有了头绪。
德语版本的《莫扎特》有几个版本,尹宓实在受不了九九年那画质,找了最新的维也纳复排蓝光版。
德语出口不是吵架都像吵架。尖锐的字眼从冰冷的坟墓里揭幕表演。天才与神童的光环下是众人窃窃私语“等他长大不过泯然众人”。
父亲看向他,说是我培养了一位神童,他有天赋与才能,但愿他永远都是这样小小的孩子,不要长大。
所以他永远也长不大,灵魂为天赋所燃烧,虚长的年岁与心智相悖。
艺术是超脱世俗轻飘的海市蜃楼,可□□太沉重,飘不到天那么高,到不了未来那么远。
顾贝曼选中的那首《人要如何逃离自己的阴影》在整部剧中出现两次。
除了被编入自由滑曲目末位的结束曲外,在中场莫扎特也唱过一遍。彼时的他正摆脱了主教的控制,奔向自己想要的未来。爱情、事业、自由都在朝他招手。
他唱“人要如何逃离自己的命运”。他说“我要全然尽致地活”。
年轻的天才兴致勃勃,光彩照人,即便神所赐的天赋已经开始蘸他的血来谱曲。
而后再见便是丧钟响起,戏剧谢幕。
尹宓看完就大概理解顾贝曼为什么会选中这里头的曲子了。除了自比莫扎特有点过于自恋外,她也遭遇过几乎一模一样的事。
不仅仅是顾贝曼,尹宓更是理解何谓“维也纳只赞扬死人”。
当年他们踩顾贝曼,说她“仗着同一派系p分大放水霸占资源,大行冰场霸凌”。后来顾贝曼退役,于是话术又转到尹宓身上。
“万年老二多年媳妇熬成婆。艺术表现力一塌糊涂,光凭跳跃竟然把更有综合实力的顾贝曼排挤走”。
也不知道等尹宓退役了,网友们又能编出什么剧本来。
但是,为什么《安魂曲》还有萨列里的事呢?
尹宓现在倒是顺着那些评论扒出来的科普知道了,两位音乐家并不是仇敌,反而关系还挺好,有时候一起写谱子。莫扎特当年《魔笛》演出,萨列里还经常去给他捧场。
所以呢?
这和《安魂曲》有什么关系?
尹宓实在不喜欢阅读理解这活。她退出视频软件,在社媒上看热闹。
哦,大鹅发了他们奥运名单啦?
直接拿满名额回去的就是硬气。
难怪今天手机上这么热闹,尹宓顺手刷了一下他们给的女单名单,一个名字也不认识。
名单上的女孩们,清一色是刚满十五岁升组不久的小女单。
有那么一个两个应该是去参加了世锦赛拿名次,不过尹宓这种没事根本不社交的人,能认清更新换代尤为迅速的俄萝简直天方夜谭。
但有一个人肯定认识。
尹宓打开和克拉拉的聊天窗:你看到俄的名单了吗?
对方隔了一会儿才回信:嗯?出名单了?我刚下手术台
尹宓没想到自己挑了个这么尴尬的时候。她手指头刚把道歉的话打出来,克拉拉那头又来一条新消息。
克拉拉:嚯,全是刚升组啊。真是流水线批发产品。
尹宓:……你上次说深造中文,是去天津深造的吗?
尹宓:本来想问问你,知不知道什么水平
克拉拉:你不看青年组比赛?这几个从青年组就很有名了
尹宓不好说自己晕外国人名。要是欧美那种一个姓一个名的还好。他们俄罗斯人十个里面八个叫安娜,然后这个安娜又是由不同名字缩写而来,后面跟的姓又全是什么什么娃,然后平常叫的又是另一个名字。
这谁分得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