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稷下学宫广收弟子传授儒学思想,可他最出名的三个弟子里,张苍成了算术历法大师,而韩非和李斯却成了法家大才。
巧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而不入秦,让后世门人默契生出“儒者不入秦”的约定,如此一来蛮秦之名日益深入人心,荀子却离经叛道当了第一个入秦的儒者,还对秦国颇有赞赏——
虽然他也被昭襄王拒绝了。
如果这是海清河晏、以儒治国的大唐,李世民一定马上招揽他入朝为官一展抱负。
可这是秦国,是施行了一百多年商鞅之法的秦国,要劝服因法家尝到甜头的秦王改弦更张,谈何容易?
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礼崩乐坏的大争之世,它不适合谈儒家的礼义仁德!
几百年间,大国强国把一百多个诸侯国步步蚕食吞并,到如今只剩下七国鼎立,那些要讲礼义仁德的国家,早就消失不见了——
强者恒强,弱者灭亡,如果没有法家令行禁止的雷霆手段,又何来强秦一统六国终结乱世的大义之举?
李世民在得知对方是荀子的那一刻,就遗憾放弃了邀请他入秦为官的打算。
但话又说回来,统一后的秦国,正应了那句“君以此兴之,必以此亡之”——(2)
让秦国在战争时代一路所向披靡的法家酷法,恰恰成了让秦国在和平时代一败涂地的怒民之法,可见乱世用重典,治世施仁政,才是利于社稷长存之道。
然而世间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变革,等秦国统一六国后,再劝秦王施行休养生息的仁政显然已经晚了。到了那时,六国之人层出不穷的反抗和对秦法的抵触,恐怕更会引来秦王的强力镇压...
所以,李世民想让儒法兼修的荀子入秦而不入朝,比如让他当自己的老师,让他为秦国培养下一代年轻人才。
在秦国,并没有专为皇子老师设下的“太傅”一职,一个秦国公子的老师,可以是相国吕不韦,也可以是宦者赵高,他们并不会因此在朝堂上获得特权。
他想让荀子的到来,悄悄为秦国埋下一颗“法治与仁教并行”的变革种子,让它跟随着秦国灭六国的脚步生根发芽。
至于秦王同不同意?等他死缠烂打几回再说吧,反正世间也没几个当爹的,能拗得过刚刚一岁的孩子。
再说了,秦王虽然不喜儒者,但荀子自来离经叛道,已被许多儒者视作叛徒,一个儒家的叛徒,又怎么能算是儒者呢?
他立刻眉眼弯弯继续刚才的拜师话题,
“荀子荀子,可是我一看到你就十分喜欢,我只想让你来当我的老师,等我说服了我阿父,就来找你拜师好不好?”
荀子依旧摇了摇头,
“世民一片赤子之心,老夫却不忍说谎让你空欢喜,我们今日赶来雍城是为了渡船回楚国去,拜师一事,请恕老夫实在爱莫能助。”
蒙恬却立刻就被另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诧异问道,
“你们要一起回楚国?蔺成难道不回赵国吗?”
蔺成眼中闪过悲愤,迅速低下头轻声道,
“我..已经回不去赵国了。”
蒙恬立刻追问,
“敢问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荀子看着低头啜泣起来的蔺成,叹了一口气,把缘由细细讲了起来。
原本赵孝成王是十分厚待蔺氏后人的,但等他病逝后,新君赵偃开始十分宠信郭开。
郭开为人阴险狡诈又睚眦必报,一得势就大肆打击报复,但凡跟他有过些旧怨的人家都纷纷遭了殃,蔺氏也因此被赵王暗中赶出了赵国。
好在他与蔺相如是同乡也是挚友,听闻消息后急忙让弟子派人,把人丁单薄的蔺氏一家接去了兰陵。
李世民听着,在叹息蔺氏命运多舛之时,也划过了一个念头——
蔺相如人口茶凉,廉颇被逼造反,赵王如此对待有功之臣,天下人却只知秦王残暴、不知赵王凉薄,也难怪秦国在世人眼中迟迟甩不掉“蛮夷之国”的偏见。
世人常人云亦云,可见想要统一后尽快收拢六国归心,秦国平日也需注重名声和舆情的宣扬,以摆脱“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固有形象。
不过当务之急,他还有一个更紧急的事亟待解决——
该怎么机智地把“他其实不是李家孩子”这个谎圆给回来?
...
美美饱餐了一顿,几人聊得十分投机,不过等蒙恬前去付账时,店家却告诉他“同桌的老者已经付过了”。
蒙恬牢记着二公子的话,忙让店家把钱给老人家退回去,他来付账。
荀子已经抱着李世民走到了门口,笑呵呵道,
“钱财乃是身外之物,何须为它浪费时间?恬呐,快走吧!”
蒙恬心虚地瞄向李世民。
李世民却没看他,小家伙正紧紧抱着荀子的双臂,一脸欢快道,
“荀子,我阿父下个月就要陪王上来雍城了,我想请你见见他好吗?或许他还能带你去见见王上,我们大秦的王上可好可好啦,你看到一定会喜欢他的!”
没办法,荀子性情非常耿直,他担心自己一说出假报身份的事,立刻就会被对方扔出去,还是先铺垫一下再说吧。
荀子闻言怅然抬头远望,秦王啊...他曾经确实很想说服秦王,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效力秦国,造福天下万民。
可老秦王断然拒绝了他。
他掩下眼中黯然,摇头婉拒道,
“如果老夫再年轻十岁,定会去见见你的父亲,去见见你们秦国的新王,可我如今已经七十岁了,我早就老了啊...”
蔺成听得两眼一酸,转身抬起袖子揩了揩。
李世民却满脸不服气,学着他的语气拖长声调念道,
“七十又怎么了?俗话说得好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3)
荀子眼中骤然一亮,忙低头问他,
“世民,你是从何处听来的这首怪诗?”
李世民脸不红心不跳,请听我给你编,
“是这样的,我有天梦到一个叫曹孟德的人,他说我会遇到一个很好很好的老师,但我的老师会嫌弃他自己太老了不想当我的老师。所以曹孟德就把这首诗赠给了我,他说保管老师一听,马上就会同意的!”
荀子也不去追究真假,他细细品味了一番这话中绕来绕去的逻辑,摸着李世民的头哈哈大笑起来,
“你这小子,真是比狐狸还要精明几分啊!老夫真的很高兴,能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遇到你,可是我已经半截身子入土啦...”
李世民紧紧皱起小眉头,他一点也不喜欢听这样的话。
因为他知道在史书的记载中,荀子今年确实死在了楚国的兰陵。
可现在抱着他的这名老者,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哪里像是一个病老将死之人?他一定在那边遭遇了什么不测!
反正于公于私,他现在都绝不会让荀子回楚国去。
李世民拿出对秦王撒娇耍赖的百般本领,当即就打断对方的话撒起了泼来。
荀子没想到,自己抱起这孩童很容易,要把他放下来简直是难于登天呐!
当然,他也可以不顾李世民的哭闹,强行把这耍赖的孩童丢下离开,可如果他肯这样做,他就不是荀子了。
更何况,他本来就很喜欢李世民。
如今见这个只有两面之缘的孩童这般依赖自己,荀子也是隐有几分得意高兴的,索性就答应了李世民的请求:反正自己也无事可做,先留在雍城陪他玩一段时间再说。
李世民顿时欣喜不已,但他不想让对方卷入即将到来的王族漩涡之中,就让蒙恬借钱给自己,先在城中一处客舍给二人付了一个月的房费,又天天跑来跟荀子培养师生感情。
这样一来,雍城王宫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倒让赵太后舒心不少。
至于这小东西喜欢跟那些平民穷叟之流交往,就随他去吧,只要别整日在宫中烦她就行。
...
离举行冠礼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秦王暗中的布局也愈发稠密起来。
先前,他命蒙武和王翦父子利用各自的军中人脉,暗中调查赵摎这几年的一切动向。
结果,他们不但真查出赵太后和赵摎有两个私生子,还查到另一些让秦王更加怒不可遏的消息:
从前年开始,赵摎就暗中与咸阳二十多名高官往来密切。
其中,包括主管咸阳宫卫卒的卫尉、协助君王处理咸阳事务的内史、负责管理弋射弓弩的佐弋、负责守卫王宫外围安全的中大夫令...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
赵摎要趁君王行冠礼之时谋反!
那些手握兵权、本该护卫咸阳和王宫安全的官吏,已经全部成了他的同谋!
而赵摎在河西太原封地招揽的那些家僮,也在暗暗展开各种迎敌训练,甚至两个月前,已经有一千家僮被悄悄派往了雍城...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些居心叵测的事件里,没有出现吕不韦的影子——
这意味着,他手中的大军能为秦王所用,不然仅靠王贲手上那点卫卒,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也是到了这时秦王才终于明白,赵太后为何执意要接自己的孩子去雍城,原来,她是想用孩子来挟持他。
这,就是他的母亲,是他两个孩子的祖母!
秦王立刻决定将计就计,他要故作不知以身入局,让这场叛乱变成铁证如山的事实,再借机把那些乱臣贼子一网打尽!
吕不韦忧虽然担心秦王的安危,但也知道这是唯一斩草除根的法子,只得忧心忡忡立刻安排人手行动起来。
除了以在雍城布置防卫的名义安插人手,秦王还听了王翦等人的建议,命吕不韦在咸阳和太原分别设下大军埋伏反击。
等一切全部布署妥当,冠礼已经近在眼前,秦王也按先前计划好的那样,开始动身前往雍城。
跟他一起同行的,还有天天哭着要找阿弟、要抱着阿弟的信才能入睡的扶苏。
芈夫人虽然十分不舍,但她已经知道咸阳如今很不安全了:此刻恭顺守在宫门外的每一个侍卫,也许过几天,就会变成一个个面目狰狞的叛军!
雍城那边虽然也危机四伏,但王上的安危是秦国最重要的大事,吕不韦在那边布置了大量精锐兵力,还有王翦将军亲自乔装随行护驾。
扶苏跟着他前去,反比留在咸阳宫更安全几分,而且两个孩子都去了雍城,也能麻痹赵摎那帮狗贼...
而全然不识愁滋味的扶苏,正兴高采烈在秦王怀中蹦跶着小短腿挥手跟母亲道别,欢快地大声喊着,
“窝早阿嘀嘀嘀,玩玩啦!窝走走啦,费北你新新哦!”(会给你写信哦)
说完他迫不及待转头吧唧亲了秦王一口,喜笑颜开伸出小胖手来拍打催促他——
父父快走啦,我要去找阿弟玩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