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冬月下旬,秦王一行人才到了京都。
期间,开始的时候郑殊岳还有些离开故土的难过,没过几天,郑殊岳就全然忘了难过。
她性子活泼,又没有王女的架子,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除去郑林初派来送嫁妆的队伍外,其他京都来的队伍里上至次辅文阁老,下至侍卫小斯都十分喜爱她。
因着得知郑殊岳要除了在京都的皇子皇孙中选择夫婿外也可以在勋爵世家的公子中选择,文阁老作为忠勤伯爵府的人连夜背着人休书一封回家给自家夫人,让家中子侄近期要严于律己,最好是将王女娶进门。
文阁老这一番举动,不禁让刘景侧目,在他眼里,文岩成这人带有读书人的傲气,在朝中更是直来直去,什么都敢说,属是辩才,这也是乾帝此次派他前来的原因。
其出身虽有伯爵府的名,却已经出了五服,后来忠勤伯爵府唯一的嫡子去世,留下一个与通房所出的孙子文逸白,此人自小身体不好,为了支撑门户,忠勤伯便将文岩成过继到名下,为其娶了金陵王氏女为妻,在还未取消科考之前,可是正经的两榜进士出身,是有真才实学的,所以傲气也是应该。
刘景对其也多有尊重。
路上无聊,因为听到百姓们都唤郑殊岳小王女,刘景不禁询问了是不是还有个大王女。
郑殊岳用王府统一好的话,回答了之后,行军队伍上上下下便开始将王女的称呼换成了小王女。
“郑林初是你堂兄?”
刘景还是忍不住问了这个问题,他总觉得郑林初对郑殊岳的关心太过真挚。
郑殊岳有些错愕刘景会这么问,但是她还是点了点头。
不知道是因为文岩成那封家书的原因还是秦王派人送去皇宫的奏折的原因。
秦王一行人还未到京都,漠北小王女要在京都勋贵世家选婿的传言就传遍了京都。
更有甚者在赌坊设了赌具赌郑殊岳会选哪家公子。
与此同时,人人都想看看漠北王女长什么模样。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秦王故意的,马车竟然一直行驶进了别宫,作为王女大婚之前的住所。
百姓们只看到排成长长一串的嫁妆。
纷纷感叹漠北王大手笔,也由此又有人传言漠北这位小王女奇丑无比,所以才带来丰厚的嫁妆。
不论什么传言,但就是没有人见过漠北的这位王女。
唯一见过的恐怕只有一同去漠北的使臣。
因着忙着商议东狄人屡犯大乾边境和淮江粮食价格一日一价甚至是一日几个价格的问题如何解决,连皇帝也没有时间召见这位王女,皇后又长年卧在病榻上。
只得让秦王全权负责此事。
为了让王女年前如约大婚,刘景动作十分迅速。
立马请纸让翰林院调到各勋贵世家记录符合条件的公子的卷宗。
又将其性格特特征,学识以及任职等情况一一罗列在册,同时让画师画出各个公子的相貌。
当然,皇子皇孙也不例外。
京都由此掀起轩然大波,有想娶王女的,自然也就有不想娶王女的。
这不,京都的安平侯府的当家主母柳氏就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娶什么王女,以安平候府的门弟,不需要什么王女来贴金,主要是自家儿子优秀,儿媳妇自然不愁,况且儿媳妇她有了最佳人选那就是她的表姐家,也就是文岩成,文阁老的千金文映晚。
她听到这个消息后,急急忙忙去到书房找自己唯一的儿子安平候府的小侯爷萧晏,想要去文家下聘,定下亲事,以免生变。
萧晏身为安平候府唯一的嫡子,自小为其请来名师大儒教习,可大些时精力过于旺盛,性子跳脱难以管教,被其父亲萧老侯爷送到昌平军中从军。
不妨萧老侯爷早年间的伤腿复发,立时就下不了床,其才十五岁的世子萧晏从昌平赶了回来,性子沉稳了不说,还又以一篇策论震惊了朝野。
彼时大乾已有将近十五六年未曾放开科举,这篇策论引起多年前的两榜进士们纷纷称赞。
乾帝大喜。
自从禁止科举后,国家后备人才紧缺,他有意扶持勋爵世家,但是他需要的是真材实料的。
萧晏此举正合他意,又因为萧晏自小是他看着长大的,更是多了几分与有荣焉的感觉。
闻此,萧老侯爷立马请旨让萧晏袭爵,皇帝觉得他虽然腿疾复发,但是人还活生生的,就让萧晏袭爵有些没道理。
不过再萧老侯爷的坚持下,萧晏便成了大乾最年轻的侯爷。
同一时期,与之齐名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忠义侯府的楚清衍,只不过此人虽文才过人,却更喜爱作画,被举荐入仕后便在翰林院修书。
是以,萧晏此人便独得皇帝喜爱,十八岁时,年纪轻轻就拜兵部尚书一职,除此之外皇帝还安排其他事给他办理,可自由出入皇宫,面见皇帝陛下。
此举必然是引起朝野哗然,纷纷上书反对,一来萧晏资历尚浅,二来萧晏并不是从科举中而来的,那些千辛万苦科考上来,又一步步削尖了脑袋都难得晋升,当然是反对声四起。
不过皇帝不理会,“不是你们说,安平候府小侯爷可堪大用吗?”
一句话,便把话堵死了。
当初不再举行科考是这帮臣子同意的,如今朝堂之上,几年如一日都是老面孔,举荐出来的人,个个自视甚高,却不得圣心。
无奈之下,众位臣子也只得静观其变。
萧晏此人,果然不负皇帝赏识,一心扑在政事上,一心替皇帝排忧解难,让朝中大臣心服口服。
还未到弱冠之年,皇帝便为其赐了表字“河清。”
萧老侯爷听罢,哭笑不得,他生平之愿,就是希望萧晏一生过得欢快些,赐字“河清”,可见皇帝用意和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