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北京。
哪怕不是旅游旺季,机场内依旧人来人往。罗秋蘅过了安检,找到登机口后就坐了下来。
5年前林歌卖掉了事务所,作为合伙人之一罗秋蘅拿到了一大笔钱,又工作了几年后,他就辞掉了工作,每年拿着行李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旅游,累了就去北京找林歌住几个月。
这次他要去土耳其,说是想去试试正宗的烤肉拌饭是什么味儿。不过离登机还有五十多分钟,因而他就翻着手机玩。
【在干嘛?】
时刻不忘关心一下孤寡老人,不过老人没回复。
【我好像忘带身份证了。】
勾着嘴角,罗秋蘅打下这段字发送。
不出所料,很快就得到了老人的回复。
【几点的飞机。】
好像有点玩过头了,只是想验证一下对方是不是真的没看见消息而已,罗秋蘅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犹豫间,屏幕上方突然弹出条消息,是特别关注的朋友圈更新。
林断?罗秋蘅有些意外,林断从不发朋友圈,真的已经太久没有看到他的消息了。10年前考去异地后就没有再见过面,偶尔的节假日也只是简单问候几句,让人心里不舒服的同时,关系也就慢慢变得尴尬起来。
6年前他大学毕业,问到有什么打算时,林断说自己会留在那边工作,准备一直定居下去。罗秋蘅当时心里觉得很没意思,他轻轻关上了林断房间的门,对着电话说:“好,那祝你工作顺利。”
他不理解林断,甚至为此有些生气。所以当看着林歌这几年越来越奇怪的样子时,他只觉得何必。
“你就这么想他?”
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罗秋蘅眼看着林歌这几年精神状态越来越糟糕,看起来总是很沉默的样子,有时早上起床,看到的就是林歌坐在沙发上发呆的样子。
身体也迅速消瘦了下去,罗秋蘅担心不过,每半年就拉着他去医院做套详细检查。等到精力没办法支撑工作后,林歌便将事务所卖掉,就彻底宅在了家里。
后来罗秋蘅发现他很喜欢看书,就让他去试试创作投稿。林歌听了他的话,写了一些短篇中篇,却不知该去哪儿投稿,就搁置了下来。罗秋蘅知道后,将它发表在了网络平台上,很快就被编辑找上了门。
因为接触过各色案例,所以社会经验丰富,加上自身文化素养高,林歌写的东西很受读者欢迎。从此就一直这么干下去了,有事做总比无事可做要好。
但事业上的解脱却没有缓解他的状态,罗秋蘅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每年留在林歌家里怕他猝死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
所以当罗秋蘅看见手里的那条林断刚刚发出的朋友圈时,他眼前突然一黑。
脑袋发出了嗡嗡声,顾不上烤肉不烤肉了,罗秋蘅拿上登机箱,走出机场往林歌家赶去。
路上催促着司机再快点的时候,罗秋蘅接到了林歌的电话。
拜托司机将车窗升起,罗秋蘅小心翼翼地接听。
接通后却没有人声,罗秋蘅仔细确认后还是没有,他不由得担心起来,“林歌?”
“嗯。”
“你……也看见了?”
“嗯。”
再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林断那条朋友圈的配图过于刺眼了。
“……罗秋蘅。”
颤抖着应了一声,罗秋蘅捏紧了手机。
漫长的沉默后,听筒传来了无助的求救。
“我该怎么办?”
……
电话挂断后罗秋蘅还是有些没反应过来,他重新解锁手机,看着锁屏前的微信页面。
林断发了他人生中的——如果没有屏蔽他们的话,那就是人生中第二条朋友圈,配字是:【小初四岁生日】
配图是一张小女孩对着蛋糕正在闭眼许愿。
暖光色的烛光,照片一侧隐约看出来的长发,和另一侧林断露出来的自己带着戒指的手。
39岁结婚生子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好奇怪的,但罗秋蘅却感觉有哪里不对,否则他为何会有一种一切都被滚筒洗衣机卷了进去的混乱感。
林歌的状况已经很糟糕了,想到这里,罗秋蘅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很深的恐惧,他催促着司机再快一点。
甩上车门疾奔上楼,却发现林歌却不在家里,打开每间房门都是一样的结果。
罗秋蘅拨去电话,很快接通,林歌说他想去学校里转转。
虽然不理解为什么,但罗秋蘅还是耐心地坐在沙发上陪他打着电话。
“我出地铁站了,”听见林歌这么说着,“你还记得回学校的这条路吗?”
“记得。”罗秋蘅声音很温柔。
“嗯,”林歌的语气听起来得到了一点满足,“那你还记得这条路上的那家涮羊肉店吗?”
“也记得。”
罗秋蘅听见林歌在电话里笑了一声。
“那就好。”
什么意思?罗秋蘅耐心等着下文。
“我还以为只有我记得。”
我是42岁不是82好不好,罗秋蘅好笑道,“怎么,上了年纪就开始怀旧了?”
沉默了一会,本来只是玩笑话而已,没想到林歌真的回答了。
“是啊,最近总是想起以前的事,尤其今天知道他居然已经结了婚,而且孩、孩子都……”
“四岁了。”罗秋蘅替他补充。
“对,四岁了。”顿了顿,又自言自语似的,“是叫小初?”
“好像是。”
“全名是不是叫‘林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