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气得长老们须发冲冠,跟她师父黎斐城告状。
但是生气归生气,多数长辈们还是很喜欢她。庄玉衡剑术天成、悟性极高,门内比试过招从不落下风。但她从不欺负弱小,被长辈们抓现行时,虽然歪理辩驳,但从不推诿给他人,辩不过,便认罚,常常将小不点们的责罚都揽在自己身上。
所以,她被罚的时候,经常一群师弟师妹半夜偷偷跑去给她送吃送喝。
长辈们乐得见小辈们有个主心骨,故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罚归罚,栽培归栽培,两不耽误。
所以,在沈周上山之后,被庄玉衡荼毒了许久的和庐山长老们眼前一亮。
何为良徒,唯有沈周!
故而,从那之后,庄玉衡等一众小辈听得耳朵快磨出茧子的一句话便是“你看看你小师叔”!
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庄玉衡还未与沈周正式谋面时,便已听得“沈周”二字便头疼不已。当然,不迁怒于人向来是庄玉衡的处世之道,她与这位未曾谋面的小师叔素无恩怨,自然不至于主动寻他的晦气。更何况听说这位小师叔在入山之前纯然只是个读书人,她自小练武,总不能去胜之不武。
但并非所有挨训斥的弟子都能如此宽宏大量,尤其每次长辈训诫时总爱拿沈周为例,“你看看你的小师叔,再看看你自己!”时间久了,难免有人心怀怨气,将之迁怒于沈周。
一次,有弟子暗地里将一窝蜂巢偷偷放置于沈周日常练剑的地方。
沈周不察,被群蜂蛰伤,而庄玉衡因此莫名受罚。
沈周自持身份,不屑与一个顽劣的晚辈计较;而庄玉衡倒是心知肚明,这件事里真正作祟的是自己那个小师弟黎安。黎安眼见沈周被蛰得满头满脸,早已哭哭啼啼地跑来向她认错。庄玉衡还能如何?黎安可是自己嫡亲师父的嫡亲儿子,名副其实的亲师弟,她自然只能硬着头皮替他背下这个黑锅。
长老震怒,庄玉衡因此被责罚,闭思三日。
于是,这两个从未正经见过面的人,竟莫名其妙地成了和庐山众弟子口中的一对冤家。
从此以后,沈周愈发深居简出,甚少与同辈往来。而庄玉衡却人缘极佳,所到之处前呼后拥,尤其黎安更是如影随形,俨然成为她的小尾巴。
二人由此成了和庐山上最鲜明的对比。
沈周如同孤峰高耸,深藏云雾之间,难以寻觅踪迹;庄玉衡则恰似山间自由不羁的风,所到之处皆能掀起一阵热闹。
沈周在和庐山修行的第五年,师父左叙枝已倾囊相授,再无可传之技。
左叙枝道:“你如今所欠缺的,不过是历练与修为了。历练需你亲自入世,方可明晓天地人心;修为则需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能融会贯通,臻于至境。你可愿随我下山,游历一番?”
和庐山的弟子大多都需下山历练,庄玉衡虽比沈周年幼三岁,却早已跟着师父下山办事游历。山中弟子亦常以庄玉衡在山下的趣事为谈资。弟子们到了十五岁,便常常自行下山历练去了。唯独沈周不同,左叙枝既受好友所托,既要教导更要悉心照拂,岂敢随意让这个从未经历世事的贵公子独自下山。
最初,沈周并不理解左叙枝的苦心。他自京都而来,初登和庐山便觉此地已清贫至极,远离俗世尘嚣,想来山下的世界,又能差到哪里去?
然而,真正下了山,他才猛然发觉,和庐山确是一方难得的世外桃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世间若有桃源,便绝不在人烟稠密之地。
经历一年游历后,沈周彻底明白了师父左叙枝的苦心,遂与之告别,决意独自踏上旅途,约定一年之后再回和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