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峣闻言心中一振,他知道这是展现自己实力的好机会。于是他躬身答道:“末将遵命!”
说罢,萧峣走到校场中央,开始演示起自己的武艺来。他时而挥剑如风,时而腾挪跳跃,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流畅而有力。
武帝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
演示结束后,武帝的眼眸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对萧峣的武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深深地看了萧峣一眼,这个年轻人所展现出的力量、速度和精准度,都让他看到了未来一代将领的潜力和希望。
“朕观你武艺精湛,胆识过人,实乃我大绥之幸!”武帝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充满了对萧峣的认可与肯定。
紧接着,武帝当场宣布擢升萧峣为骑郎,这一决定立刻在校场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骑郎是皇帝身边的亲信骑兵,不仅要求武艺高强,更要有忠诚和胆识。萧峣能够获得这一殊荣,无疑是对他过去努力的最好回报。
萧峣听到这一消息,心中激动不已。他连忙跪地谢恩,声音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末将定不负陛下厚望,誓死效忠大绥,保卫家国!”
武帝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
萧峣的忠诚和才华,将成为大绥王朝未来的重要支柱。
新上位的呼揭单于非常好战,接连派兵对绥朝边郡发动攻势,急不可待地在夏天进攻,先后攻入代郡、雁门,杀掠千余人。同时,匈奴右贤王怨恨绥王朝夺走河南地区,断了他的财路,多次派兵侵犯河南地区,有时攻到朔方城下,绥军寡不敌众,损失惨重。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元初五年春天。
朔方郡,乃元初二年柳枫率军收复“河南地”后,武帝迅速派人赶筑朔方城而设置的。
在秦九原郡的基础上,绥朝新设五原郡,彻底堵住了长安北部的缺口,同时这里也称为进攻匈奴的前沿要地,一举扭转了对匈奴的战局。
面对匈奴的步步紧逼,武帝的耐心终于消磨殆尽,他决定采取果断行动,彻底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
他命令大将柳枫率领三万精锐骑兵,从高阙出兵,直扑匈奴右贤王的领地。
消息传到建章宫,萧峣激动不已。他渴望能够随军出征,为国家建功立业。然而,当他向武帝请战时,却遭到了婉拒。
未央宫中,庄重而肃穆的气氛笼罩在每一个角落。年轻的萧峣跪在皇帝面前,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渴望的光芒。
“陛下,末将听闻车骑将军将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部,臣恳请随军出征。”萧峣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对战斗的向往和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然而,武帝的回应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萧峣心中的热情。
“你如今刚刚十七岁,年纪尚轻,再等一年吧。”武帝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温和,但更多的是坚定和不容置疑。
萧峣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他低下头,紧咬着嘴唇,不让自己的情绪泄露出来。他知道,皇帝的命令是无法违抗的,但他也无法掩饰自己心中的不甘和郁闷。
“末将明白了,陛下。”萧峣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恭敬。他站起身,转身向宫外走去,但心中的那份渴望和激情却像一团火焰,在胸中熊熊燃烧。
站在城楼上,看着舅舅率大军出发,绣着“绥”与“柳”字的大旗迎风劲舞,萧峣只觉得心头怏怏,直到如长龙一般蜿蜒的队伍再也看不见了,才闷闷不乐地走下阶梯。
夜晚,萧峣独自一人在校场中练剑。
月光洒在他英挺的脸庞上,映衬出他坚定的眼神。每一剑挥出,都仿佛带着无尽的愤怒和不甘。他知道自己年轻,但他也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勇气去面对敌人。
武帝坐镇未央宫,心中波涛汹涌,思绪万千。对于即将到来的出征,他深知这是一场极为凶险的考验,不仅关乎国家的安危,更牵动着每一个百姓的福祉。
当初增设朔方郡的决定,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部署。朔方郡的设立,对于巩固国家西北边防至关重要。然而,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粮草难以为继,给驻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武帝下令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戍边活动,尽管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朝中反对的声音不断,以丞相为首的大臣们联名上奏,认为河朔地区乃是“无用之地”,不值得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然而,武帝心中清楚,河套地区的重要性远非他们所能想象。这里不仅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更是国家安全的屏障。失去了对河套地区的控制,就意味着将门户大开,任由外敌入侵。
战争,无疑是对国家财力的一次空前考验。军费开支浩如烟海,士兵的粮草、装备、马匹等无一不是沉重的负担。然而,武帝深知,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国家的安宁。他必须坚持下去,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要确保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