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山白醒来的时候,他半睁着眼,见到了一团白色的东西。他伸手摸了摸,毛茸茸的,好软。
这一摸,好像给白团子摸急眼了,一双尖锐的狼牙抵着照山白的喉咙,差点咬了上去。
有人轻咳了两声,白狼抬起头,愣了一下,然后一溜烟跑没影了。它出去围着院子跑了几圈,又钻回了屋内,围着一个人撒泼打滚。
“死马当活马医,竟然醒了?”那人的手背在他的额头上蹭蹭了,紧接着掀开了他的里衣。
照山白抬手抓住了那人的手腕,虚弱地问道:“你是何人?”
“还能是谁。黑无常,白无常,你看我像哪一个?”
照山白微微偏头,看清楚后,他稍稍舒了口气。
桓秋宁看着照山白腰上的绷带,他这么一动,又出了血。他道:“我第一次给人上药包扎,没想到竟然弄的挺像样。”
照山白病恹恹的,嘴唇像腊月里的白梅,没一点气色,他问道:“这是哪儿?”
“说了你也不知道。”桓秋宁从后面的桌上端来了药碗,他摸着粗瓷碗,觉着有点儿烫,低头吹了吹,道,“平阳城外,忍冬祠。”
“我知道。”照山白撑着床榻,勉强撑起身子,他背靠右侧釉色清雅的青瓷而坐,稍稍整了整身上的禅衣。
屋里生了炉子,并不算冷,他继续道:“想必此处便是忍冬居士的故居了。我曾听说过康政帝举办的‘忍冬会 ’,其亲自为忍冬寿[1],足以可见康政帝对诗词的喜爱,对才女早逝的惋惜。”
“......早逝?”桓秋宁冷笑一声,道:“过往种种弹指云烟,惊世才女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成了尘土下的亡魂。就像这破屋子一样,爬满了蜘蛛网,路过的人瞧见了,还以为是哪个丧家之犬的狗窝呢。”
照山白道:“世人凉薄,追名逐利,总是会忘记曾经辉煌的的人,比起传说,他们更喜欢当世的英雄。只是在我看来,功名利禄比不过陋室里的粗茶淡饭,人间真情。忍冬祠虽然无人问津,却成了你我今日能落脚的地方,福祸相依,看来是我们沾了忍冬先生的福气。”
“好一个‘斯是陋室,怡然自得’。诸如此类的话说的一套一套的,照丞,你真让人捉摸不透。”
桓秋宁言罢,觉得背后凉嗖嗖的,回头一看见白狼正凶巴巴地看着照山白,便唤了一声,“汤圆。”
白狼闻声,委屈巴巴地看着桓秋宁,它哼哼唧唧的吱歪个不停,趴在了桓秋宁的背上,舔了舔他的耳朵。它皱着眉头斜视着照山白,一脸不高兴。
照山白看了看桓秋宁手中的瓷碗,温声道:“我不吃甜的。”
“......?”桓秋宁看了看手中已经温热的药,再看看照山白,心道:这人怕不是伤到了脑子,连药是什么味儿都分不清了。不管了,得先让他把药喝了。
“喝。”桓秋宁把药端到他的嘴边,见他无动于衷,于是使了个花招,他又想逗一逗这个假正经了。
于是,他捏了个勺子,慢悠悠地舀着药,坏声道:“你不喝,是不是在等我喂你?”
照山白二话不说,接过瓷碗一口闷。他紧皱眉头,虽然没出声,但看他的嘴型也能知道,他想说这药太苦了!
桓秋宁盯着他看,他单手托腮,懒兮兮道:“贵公子就是难养活,甜的不吃,苦了也不行。私室简陋,没什么好药材,你就委屈着吧。”
照山白捂着腰上的伤口,深吸了一口气,他轻声道:“谢了。”
“你说什么?我没听清。”桓秋宁是真没听清,他刚才在回头瞪汤圆,想让它消停一会儿。
他转过头,见照山白的手到处乱碰,他道:“别乱动,我可不想再给你包一次。不过,如果你要是非想让我再看一遍的话,我倒也是不嫌麻烦。”
“我说,谢了。”照山白低下头,捏着自己的手指,声音比上一句还小。
这话听着让人心里舒服。桓秋宁笑了笑,他揉着汤圆的背后,道:“照丞,你早就发现那个老者有问题了吧?非要当活菩萨,活该。”
照山白听见桓秋宁骂他,他刚要反驳,抬眼就看见白狼恶狠狠地瞪着他,于是心平气和道:“在长亭时,他曾经劝过我,让我早点离开。我想他一定是受人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老人家一把年纪了,因逯毅之过身不由己,他虽有错,但罪不至死。”
桓秋宁道:“那你呢,你挨这一刀,就白白受着了?”
照山白浅浅一笑道:“所以我方才说‘谢了’,便是多谢你给我捡回了这条命。”
“我可不吃这一套。”桓秋宁挑了挑眉,“这世间最没用的两句话就是‘对不起’和‘谢过’。轻飘飘的两句话,即洗清了罪过,又还了恩情,天底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儿。”
照山白道:“你想如何?我都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