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诸位大人,这是杨知恩,是荣平府杨家的小少爷。”
见众人面露惊讶,慧空让杨知恩继续抄经,自己则走到前殿继续解释。
原来这杨知恩并非杨家主母所生,而是一身份低微的侍妾偷偷怀孕跑到庄子上生下来的庶出子。
那妾室本就身子孱弱,生下孩子后竟直接一命呜呼,杨家主母见孩子可怜,便抱回大宅抚养,视若己出。
“五年前,也是因缘际会,杨大人带合府家眷来寺里上香。老衲初见这孩子,便觉心生亲切,后来,知恩果然对佛法一见如故,常来寺内讨教。久而久之,杨大人就做主,让知恩常住法隐寺,做了老衲的俗家弟子。”
“可他一个小孩子,怎么会负责照看这长生烛呢?”
“那是因为这长生烛自十年前成家覆灭后,本就是杨家在照料了。”
成家?成家班!九娘和容铮隔空对视,两人都意识到这熟悉的词又一次出现了。
“慧空大师,你刚说十年前成家覆灭,这到底是什么事?”九娘没理会容铮警告的眼神,直接了当问了出来。
“哦?施主竟然不知?”慧空看了旁边肖闻起等人一眼,又捻了几圈手中的佛珠。
“也确实不过一桩旧事,施主听过就好,不必挂怀。”
“这成家是江南一带传承数百年的建筑世家,以‘样式成’一门名扬天下。自建宁九年选定湖州修建皇陵伊始,就是由成家负责设计建造的。建宁十三年,本就在水患中进度延缓的皇陵工事突发塌方,成家一门折损大半,剩下的族内门人和成家本家,也因圣上雷霆之怒受到牵连,满门抄斩。”
“自此,样式成便不复存在。”
“那这长生烛也是...”
“正是,这长生烛恰是前朝成家第一任家主的立身之作。如何用磷火石维持烛火长明,亦是成家不外传的秘籍。不过,十年前成家惨遭灭门,这秘籍自然也就归了朝廷所有。前些年,杨家找了几位老匠人在寺内负责照料火烛,知恩学会后,便由他来照看了。”
“那磷火石从兵马司送来后,就直接放到这太虚殿里?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我们能看看吗?”
“阿弥陀佛。佛语云‘有眼不看有耳不听六根清净六尘皆明’,这长生烛的事,老衲一无所知。诸位若想知道更多,还请自去问知恩。”
“你们要看长生烛点火?呃,秘密倒是没什么,只是这有什么好看的?”
杨知恩对这个说话温温柔柔还给自己打伞的姐姐很有好感,见九娘要看,二话不说便把众人又拉到了蜡烛背后。
只见他手脚麻利地在香烛堆里清出一条道路,带着众人贴近烛身。几人这才发现这巨烛后部的烛身上,竟生生挖凿出了一道通向顶端的阶梯。
杨知恩在巨烛脚下的大箱子里取出一小箱火石,又将放在阶梯上的麻绳绑在火石箱上,自己抓着麻绳一端拾阶而上。
他小小的身影越爬越高,仿佛是在无边红烛上飞檐走壁,也像是一粒尘埃,晃神间就已和整座太虚殿融为了一体。
“喂!看得见我吗?”麻绳已被拉直,九娘闻声抬头,见杨知恩已经稳稳站在了长生烛的顶端,那渺小人影在巨大烛火的映衬下并看不真切,只有稚嫩童音回荡在空旷的太虚殿内,激的九娘浑身冒出了鸡皮疙瘩。
等了片刻,那麻绳拖着一箱火石开始晃晃悠悠向上收拢,然后嗖的一下便升到了蜡烛顶端,过了一会儿,九娘隐约听到火石滑入蜡烛的声音,接着就看到杨知恩手脚并用地从烛顶原路爬了下来。
“怎么样,是不是没什么好看的?”小孩儿轻松落地,跳下来后随意地拍了拍手上的火石痕迹,仰头看向面前几人。
“你是每天都这样爬上爬下?”
“当然不是,每三天爬一次就行了,这太虚殿位置很避风,蜡烛轻易灭不了。”
“每三天爬一次也已经很厉害了!你真了不起!”九娘见小孩儿扬起的脸红扑扑的还带着几抹烛灰,连忙拿出随身带着的手帕帮杨知恩擦干净。
“所以知恩,你是每三天就把送来的火石都尽数放入蜡烛里,不曾让外人接手过?”
“嗯,反正数量都是老匠人们在的时候早就和那边商量好的,我抄完经,只要看到有送来的火石就都放进去,这东西堆在殿里,也怪吓人的。”
“如果没什么事儿,我就先回僧房洗脸了!你们要还有什么问题,让师傅叫人喊我就行!”
“所以,这法隐寺的磷火石,也没什么问题?”
“目前看起来是这样。”
众人拜别慧空,在雨中没什么香客的法隐寺里四处转悠。眼下已至深秋,灵山半壁霜叶红透,九娘忽然记起这法隐寺中一景,兴致勃勃地要带大家去看。
“喏,就这儿!”
在法隐寺里东转西转,终于,顺着九娘的指点,一栋三层木楼映入众人眼帘。
这木楼位于寺庙东南一角,被密布红叶掩映,不注意看很容易就会忽视。虽不起眼,但木楼层层相叠,清雅秀气,四角飞檐,飘逸如瀑,在宏伟壮观的法隐寺佛殿中倒是别具一格。
“上到小楼的第三层,从露台扶栏远眺,可以俯视整个法隐寺。每逢秋天,还能看到灵山霜叶尽染,所以这一景就叫飞阁流丹。”
众人爬上三楼,还未走到屋外,便听到露台上似有人在小声说话。
听到脚步,那说话声顿止,九娘探身出去,却发现露台上只有一道风姿绰约的背影。
那背影着一袭白衣在萧瑟秋风中被吹的凌乱,只是站在那里,就让九娘内心止不住地微微一颤。
引用注释:
1、《法华经》里一共有七个著名比喻: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圣严法师的《绝妙说法》给《药草喻》起了一个小标题《三草二木,一雨普润》。这里所说的“三草二木”是比喻根机大小深浅不同的众生;“一雨普润”讲的是佛的教化是一佛乘,并无二乘、三乘,而普收三乘根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