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好在自己现在这个身体看起来只是个四岁左右的小朋友,刚才被人按在盆里洗洗刷刷还没有那么尴尬。
想自己虽然是个现代人,可是在外头澡堂子洗澡时根本不敢看别人,甚至连搓澡的阿姨都不好意思叫。
结果这才刚穿越就变成个小白羊一样任人宰割了,以后还不知道还有多少尴尬的事情等着自己。
唉。
不过,一想到明天早上就可以进入主线剧情,秦雪还是有些激动。
以前看书的时候,故事的主要场景都是在黛玉的姥姥家贾府,反而是在林府的情节较为简略,大都是一笔带过,几乎是故事刚一开始,黛玉就“弃舟登岸”了,只用了几段话告诉读者探花郎林如海是巡盐御史、林家是世禄之家兼书香之族但嫡系人脉凋零,别的就一概全靠读者想象了。
如今自己到了林府,当然要好好领略一番才行。
秦雪的眼睛已经适应了黑暗,抬头望着帐顶,迷迷糊糊地想——
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动身往贾家去呢?
次日清晨,桂枝把睡眼惺忪的秦雪从床上提起来,帮她梳头、穿衣,又一面教给她许多话,收拾利索后便叫她跟着王勤家的往里面去。
林黛玉所住的地方叫三宜阁,是一处精致小院,内有两层小楼,与林如海与贾敏所居的正房澹怀堂相距极近,便宜相携照看。
林如海在外还有一间大书房,用于日常见客、会谈,后来为了教导黛玉读书,林家聘请了不得志的贾雨村做西席,虽然以黛玉的年纪还远谈不到男女大防上来,但外男始终不便进入内宅,为免尴尬,如海便命人在外书房侧厢专门辟了一间静室。
每到授课时,家里的嬷嬷、媳妇就领着黛玉出来到静室之中,雨村讲书之时,嬷嬷便在后面陪坐,另有两个年长的媳妇随侍。
及至贾敏病重乃至亡故这段时间,黛玉侍疾举哀以至旧症复发,已许久不曾上学去,此时正在房中。
到了三宜阁,早有丫头进去通报过,此时出来接着,引着王勤家的等人进房里去。
秦雪一面打量时,只见是收拾布置得极用心的一间屋子,秦雪虽叫不出这里各样摆设的名字,只觉得十分精致好看。
秦雪一时有些心酸。
不管贾母、宝玉等人对黛玉多么好,黛玉在自己家时,才是真正被全家人放在心尖尖上爱护的掌上明珠啊。
黛玉正坐在一张椅上,见众人进来,便起身让坐。
王勤家的请过安,推辞不过,便半坐在绣墩上,先问:“姐儿的气色好些了,今日觉得怎么样、吃了药不曾?”
黛玉含笑道:“谢王嫂子惦记,都好,比前几日强些儿。”
王勤家的又叮嘱劝慰了一些如“不可哀伤太过,需得细心保养”等语,黛玉都点头听着。
秦雪在后面看黛玉时,只见她现在大约五六岁年纪。
还好,还好,不是刚出生……
她的形容极纤弱,五官却生得精致,令人一见忘俗。
眉眼间依稀还能看出前日在太虚幻境见到的那个十七岁的黛玉的影子。
如今因母亲新丧,黛玉虽然礼貌性地嘴角含笑,眉梢眼角却皆有一种哀伤的意味,又兼素服薄妆,更显得超逸出尘。
秦雪简直看得呆了。
黛玉同王勤家的寒暄几句,眼光便落在她身后的秦雪身上。
这个小丫头眼看着比自己此时的年纪还小些,虽然身上收拾得很干净,头发却有些干黄,整个人瘦瘦的,脸蛋上微微发红粗糙,没有寻常小孩儿家那一种白嫩可爱。
黛玉看她眼生,不觉有些疑惑,又见那孩子也正出神地望着自己,更是觉得奇怪。
王勤家的见黛玉在看秦雪,忙道:“府里近来事忙,老爷又不在,咱们对小姐这边难免照应不周。虽然这里的几位大姑娘都是得力的,照理也该多添几个人使,只苦于一时挑不到好的。可巧昨儿秦管家出去,看到这个小丫头,小姐您看,真有这样的巧法儿,一问她,她竟也说叫‘雪雁’,真真是跟小姐这里的雁姑娘是一个字儿也不错,秦管家觉得这丫头讨喜,便叫送来给小姐使。”
黛玉身侧一个约莫十岁左右的白净脸面的丫头正在倒茶,听到王勤家这几句说话,停了手上的活儿,也转头来看。
黛玉本来想说不用那么多人伺候,可看那个小丫头时,却见她对自己眨眨眼睛,伸出一只小手,指指自己,又指指黛玉,跟着又指指天上。
黛玉何等聪明,心中一动,便道:“家里这样忙,却还让嫂子们这样惦记我,亲来张罗这些小事,嫂子此去也替我多谢秦嫂子,这丫头就留在这里罢。雪雁,替我送王嫂子出去。”
那个倒茶的小姑娘应了一声,放下茶具来送王勤家的。
见雪雁引王勤家的等人出去了,黛玉又向旁边道:“桑枝,你去门口迎着雪雁,这几日想是因我怕冷的缘故,房里多用了些炭火。我现在只觉十分烦渴,只想你们从前做的那个清润的甜汤吃;莲薏,你带着杜芫去看着炉上的药,再去给这个小丫头找几身衣裳;我要看会儿书,我不叫人时,便不必来伺候。”
几个丫头答应着去了,此时房内便只剩下黛玉和秦雪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