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起兵,号称五十万之众,大举南下。曹操自领一队,又令曹仁、曹洪领一队,张辽、张郃领一队,夏侯渊、夏侯惇领一队,于禁、李典领一队,共五队,每队各引兵十万。又令许褚为折冲将军,引兵三千为先锋。命谋士荀彧等人留守许昌。
刘备来向黄军师求教如何击退曹兵,梁爽差点脱口而出“联吴抗曹”,但忍住了。她想要比‘历史’更好的解决方案。于是说道:“我日夜为主公大业筹划,始终觉得新野县地方太小,不可久居,还是从刘景升手中接下荆州为妙。若能有荆州在手,此地地势险要,物产丰饶,兵力充足,大概可以与曹操相抗衡。”刘备说不肯对刘表忘恩负义。
梁爽叹道:“姨父病重,命在旦夕,说句不吉利的话,若他一朝驾鹤西去,我那姨母和舅舅必接管荆州。若他二人将荆州拱手相让于曹操,主公忍心看姨父半生基业都白白送给敌人么?”
刘备道:“如今吾兄尚在,我不做此计较。”
梁爽叹了口气,没有强迫他,便道:“那容我再为主公想些别的主意。但无论什么主意,都只能撑一时,不能撑一世,还望主公为长远计。”
刘表的病,一日重过一日。他自知难以好转,派人到新野,请刘备去荆州。
梁爽暗想,刘表此次大概是预备托孤,而以她之前与刘表打交道时的观察来看,刘表大概不可能真心将荆州交与刘备,因此刘备必然还是会推辞。梁爽不会劝刘备在此时收下荆州,而硬夺肯定是夺不过,难道这次荆州这块嘴边的肥鸭肉又像历史上一样飞走么?
于是梁爽问刘表派来的使者:“姨父大人可曾遣人至江夏请大公子回来?”
那使者答道:“不曾。”
梁爽忽然意识到,史书上所说蔡夫人篡改刘表遗嘱,或许不是真的。若刘表真想让刘琦继任荆州之主,在召见刘备前怎会不先尽快把刘琦召回?
刘表是真的想让刘琮继承家业——从他为此子取名为“琮”也能看得出。
如此……荆州落到蔡夫人和蔡瑁手上,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一旦这样,荆州后续大概又要被献给曹操……失去荆州,可以再收复,但按原本历史的走向发展下去,她姨母蔡夫人和舅舅蔡瑁却是要断送性命的……
思及此处,梁爽令那使者先回去覆命,说刘玄德将军随后便到。随后屏退其余侍从,向刘备道:“我有一计,可退曹兵,可得荆州。”
刘备大喜,忙问:“愿闻其详,还请军师赐教。”
梁爽道:“联吴、联蔡、抗曹。”
刘备疑惑道:“联吴……我与东吴素无瓜葛,不知该怎么联?联蔡……军师也知道,我与蔡德珪(即蔡瑁)将军有些过节……”
梁爽道:“主公可曾听闻,琅琊诸葛三子,号称‘龙虎狗’。主公已得其‘龙’,而东吴得其‘虎’,便是我夫君的兄长诸葛瑾,现为孙权帐下的中司马。我愿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我娘家舅舅和姨母,再说动夫家大伯,与主公三方联手,共抗曹军。”
刘备顾虑重重道:“军师此计虽妙,但不知可行与否。曹军逼近,迫在眉睫,备实在放心不下——并非对军师放心不下,而是信不过东吴与蔡将军他们。且东吴与蔡氏诸将交战数年,双方积仇积怨颇深,一时恐怕难以联手对敌。”
“虽有世仇,强敌当前,也可联手。”梁爽道:“不过主公所虑,确实十分在理。我们两手准备。今日主公去拜见舅父,还请携我与关、张二位将军带三千将士同行,让我在舅父处一试。否则荆州一旦落入曹操手中,主公恐怕难以再寻立足之地,非要投奔东吴不可了。”
刘备有雄心壮志,要做一方霸主,绝不想在东吴的屋檐下委屈,因此允她一试。
一行人快马加鞭赶到荆州,梁爽让关羽跟随入城,而张飞带兵驻扎在外。
刘表果然已病重垂危,原本就清癯消瘦的老头儿,瘦成细细一缕骨架般,卧在榻上。饶是梁爽对他并无感情,见了他这凄凉晚景,也不免为之揪心。
刘表见刘备进来,老泪纵横,颇费力地张开嘴,艰难出声道:“我将不久于人世,愿将荆州与不肖子孙尽数托付给贤弟。待我走后,贤弟可自领荆州。”
刘备泪下如雨,在他榻边拜倒,泣道:“仁兄待我恩重如山,我怎敢贪图荆州?必尽心竭力照顾贤侄。不知仁兄有意将荆州牧的位置交给哪位贤侄?”
刘表刚要说话,外面急报,说曹操大军将至,正逼近新野。
刘备连忙起身告辞,被梁爽急急上前一把扯住:“主公,舅父所托乃是大事,曹军不过逼近新野而已,在下尚能应付。在下早有妙计退敌,来荆州前已经安排妥当,请主公莫慌。”
刘备不放心,问是何妙计。
梁爽道:“听闻曹操以许褚为折冲将军,引兵三千为先锋。这三千人,若再在博望坡烧一次,想必能挫其气焰,让他们一时半刻不敢冒进,为主公争取多几日时间。”
刘备蹙眉道:“已经中计一次,还能中计第二次么?且博望坡上次起火时草木燃烧殆尽,如何再烧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