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现在被围在寿春城,城外全是河水,怎么去江东?”
“今夜三更之时,主公会派人来接应咱们。”
***
“陛下,诸葛丞相来消息了?”
李世民打开信,信中诸葛亮将近日的情况都汇报了一遍。
诸葛亮在信中主要说了三点:第一,袁绍向天下发出檄文,准备南下攻打曹操,此乃天时也;第二,诸葛亮、张飞和刘备已经完全占领豫章郡所有地盘,此乃地利也;第三,诸葛丞相准备亲自入东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东吴,双方一起北上袭击许都,此乃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正是收复河山好时机。
看完诸葛丞相的信后,李世民特别注意到一件事情,袁绍向天下人发了一封讨伐曹操的檄文。
袁绍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跟以往讨伐董卓一样,师出有名,希望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和拥护。
可曹操不是董卓,生性并不残暴,也没有苛政、虐杀百姓等,甚至还有许多安抚民心的仁政,任用贤才,纳谏如流。
现如今也不是东汉末年,汉朝廷的生命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没有什么存在感,相反各路诸侯的地盘却蒸蒸日上。
这种情况之下,袁绍发出檄文后,注定不能跟昔日讨伐董卓一样,一呼百应,很快形成十八路联军。
虽然檄文已经发出去多日,但是天下响应者寥寥无几,尤其是这些大诸侯,没有一个愿意与袁绍结盟。
第一,有些人不想蹚浑水,生怕惹祸上身;第二,有些人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趁机偷袭;第三,许多人持观望态度,并不想过早表态,生怕站错队伍。
“你们也看看吧。”说完以后,李世民便将诸葛亮的信拿给荀彧等人。
荀彧看完上面的内容和笔迹以后,顿时对这个从未蒙面的人产生了一份敬重。
荀彧出身高贵,乃三大豪门世族的颜值才华担当,但是他从不以出身论英雄,向汉献帝和曹操举荐贤才的时候,亦唯才是举。
看完信后,荀彧心想:不愧是有【卧龙】之美誉的贤才,虽出身草民,但谋略胆识才华皆非常人所能比拟,自己亦望尘莫及。
“丞相所言,句句真知,只是他孤身入东吴,恐会遭遇不测?”荀彧提醒说道。
李世民非常清楚诸葛亮的口才,他不担心诸葛亮到了东吴完不成合纵任务,只是担心诸葛丞相的人身安危。
“陛下,臣愿意一起前往。”
李世民望了眼关羽,当即答道:“好,就让蔡瑁送你出城。”
一个张飞,再加上一个关羽,李世民放心许多。
虽然历史上,诸葛丞相去到东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动孙权,联合抗曹,但是现在许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得防止意外。
而且孙策明显比他弟孙权要勇猛,也更有野心。
此时二凤看到诸位大臣颇有难色,李世民便关心地问道:“诸位今日看起来略带忧色,可是有什么事情让大家惴惴不安?”
赵子龙站出来说道:“回陛下,咱们寿春被大水围住,城中存粮几乎用尽,即使淮河里有河虾,但是数十万百姓和将士们,仍然面临巨大的缺粮危机......”
“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原来是缺粮呀,小事小事,大家不用放在心上。”李世民轻描淡写地说道。
众人都在用不可思议地目光看向李世民。
他们有没有听错,缺粮是小事?那可是要饿死人的呀!
荀彧打量着李世民,发现他说这话底气十足,一点不慌,也不像不知民间疾苦的样子。
“陛下,您的意思是,咱们城中还有粮食,足够撑过这段时间?”荀彧尝试性地问道。
“荀尚书所言极对,咱们缺啥都不缺粮,大家伙就将心放在肚子里。”
之前的粮仓已经快空了,粮食肯定没有放在那里,难道陛下还有别的存放粮食的地方。
“不知陛下将粮存于何处?臣这就让人去取。”荀彧问道。
李世民:“这事我已经吩咐妥当,明日自然会有人将粮食运到现在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