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杨春花收到徐复递交上来的材料后,便认真地看了起来。
尽管杨春花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全面、客观地记录老郡君的事迹,其他人还是有意或无意地加入自己的想法,甚至因为主观觉得啰嗦重复,便删减老郡君和相关人士的话。
而在杨春花拿着他们记载得资料,一字一句地指出来这些问题时,他们要么说当时并没有察觉自己添加了这样的想法,要么是有一堆理由来说就应该如此记录。
对此,杨春花也从一开始温和指教变成了强硬地要求再次拜访老郡君,一字一句地重新来记。
面对杨春花强硬的态度,虽然心里不满,甚至嘴上嘟嘟囔囔的,但是谁让杨春花是上级,还有安定公主在一旁虎视眈眈地寻机就想踹他们两脚(当然这是他们自己的幻想,安定公主自觉自己非常友善),他们只好再次拜访老郡君,推翻重写。
因为这些人的记录多不达标,杨春花便提前告诉尚在乡里村镇中的徐复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还把其中一些她觉得非常不好的稿子誊抄给对方,引以为戒。毕竟徐复的工作要难返工得多,如果返工,完成得时候又要往后推迟。
幸好徐复是个听话的,记载得很详细,也比较客观。杨春花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徐复这个人,杨春花一开始是没怎么在意的。原本的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个人的只言片语,想来也不过是个寻常小官,可能有几分才能,但是也没到非常出众的程度。
然而,徐复却是个有心人。从他主动揽下记录平民郡君的工作开始,杨春花便多给了他几分注意。此人面容清峻,气质中正,举止得体。
不过虽然徐复长得不错,又主动揽活儿,但是杨春花却并没有立刻同意他的申请。对于那些士族人家的郡君,采风使和并州官吏当然会有礼有节,但是对于身份不高的平民郡君,又要舟车劳顿,难保他们不会敷衍了事,甚至向老郡君发泄辛劳的怨气。哪怕现在为了露脸主动接下,真要去做了,万一又后悔了,估计怨气更胜,更不好好做事了。
杨春花重新查看了徐复的档案。此人出身一般,少有才名,走得科举取士的路子,分到礼部后便原地踏步,如今年近三十,却并无晋升机会。因为徐复的出身和气质,以及他的履历,杨春花这才相信他会积极做好这个工作的,所以就同意他去记录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决定相信徐复,杨春花便不会因为别人都回来当面汇报工作,就他只是书面汇报而有不满,也不会因为别人都已经提交了,就他还在路上就屡屡催促。反而考虑到他往来不易,杨春花也希望他能一次做好,所以除了回复他的汇报,杨春花也会将其他人的不足和问题整理好,去信给他,让他多加注意。
如今看来,徐复确实有听进去自己的话。
而且除了对老郡君事迹全面、客观的记载,徐复还另外附上了自己对乡里民情的记录和思考,而这也让杨春花对他本人也有了几分满意。既然徐复肯吃苦,又听得进去话,也有几分才能,杨春花是愿意给他一个露脸的机会的,这也是他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