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即位后,便将李勣重新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后又加封尚书左仆射,也就是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三省长官,执掌相权,并且为首相。
没过多久,李勣便上表希望皇上免除自己的仆射之职。李治虽然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却册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拥有和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样的权力和地位,管理政事。顺便一提,长孙无忌便是太尉。
永徽四年,李治又加封李勣为司空。
从李勣上表免除自己的仆射之职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所以尽管被李治恩重异常,有着和长孙无忌一样的地位,但是他很少在朝堂上发表意见。
他既不支持长孙无忌,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站在李治这一边的态度。然而就是这种模糊的态度,再加上手握兵权,长孙无忌不敢动他。
而李治作为皇帝,天然拥有比长孙无忌更高的地位和决策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李勣沉默便是默认,便是对李治的支持。
眼看形势一片大好,李治便召集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四人开小会,准备直接开诚布公地宣布,他要罢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
这四个人能走到现在这个朝臣之首的位置上,没有哪个是等闲之辈。所以,皇上刚提出来要开宰相小会,他们就大概猜到皇上想要说什么了。
对此,四人的态度并不统一。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反对废王立武的,而且他们的态度已经在李治前几次的试探中表明了。
李勣保持中立,后来还请病假不去了。
于志宁的态度则比较暧昧。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太宗临终托付的顾命大臣,还在太宗死后顺利护送李治回宫即位。其中,长孙无忌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李治的舅舅,并在高阳公主案后清理朝堂势力,权倾朝野。褚遂良本来是太宗留给李治用来制衡长孙无忌的行政方面的后手,但是现在他明显是和长孙无忌站在了一起。
李勣手握兵权,是太宗托付给李治的军事方面的后手,得李治信重。甚至因为长孙无忌的愈发强势,李治更加信重他了。
而于志宁当年任太子詹事,负责教导李承乾,虽然他多次劝谏李承乾不要奢侈,不要沉迷享乐,不要和宦官、突厥人混在一起,但是李承乾完全不听。他中途因为母亲离世,想要辞官守孝,太宗也以太子需要教导为由,不让他走。后来就是李承乾谋反贬为庶人,从属他的职官们除了于志宁全都获罪。
虽然太宗又让他继续做李治的太子左庶子,教导李治,李治即位后也被拜为侍中(门下省长官,宰相之一),但是因为有李承乾这个案底,他到底是比较弱势,所以也不太想掺和进长孙无忌和李治对于朝堂主动权的争夺。但又没有能力像李勣那样,直接请假不来了,只好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