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而该来的纷争终究还是要来。
永徽三年,重新入宫一年多的武昭仪生下了她的长子,李弘。
“李弘”是个好名字,好到王皇后瞬间就看清了她以为的“安分守己,只知邀宠”的武昭仪的野心。不过,武昭仪现在也无所谓了,她已经顺利生下长子,又有李治的爱重与信任,是时候和王皇后掰掰手腕了。
好了,现在可以说说“李弘”这个名字了。
李弘是道教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南北朝天师道道徒所作《老君变化无极经》中有言,“老君变化易身形……木子为姓讳弓口……”
“木子”合起来为“李”,“弓口”合起来为“弘”。
北魏道教领袖寇谦之所撰《老君音诵诫经》中有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
最重要的是,李唐以道教立国,以老子李耳为祖先。而李耳也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从史料记载来看,武昭仪是非常重视文字的文化寓意的。从后期,她创造了个“曌”字来作为自己的名字,还三四年甚至一年就换个年号,便可见一斑。
因此,“李弘”这个名字绝不是随便起的。甚至可以明说,武昭仪对储君之位是很有想法的。
而李治既然同意了“李弘”这个名字,也暗示了他对武昭仪的支持。毕竟,武昭仪是他极为爱重的有名分的妃嫔,他是愿意给李弘这个争储机会的。而且他现在才25岁,未来如何发展,谁也说不定。
王皇后对比怎么可能默不作声?即便没有李治的爱重,她背后可是有太原王氏和先皇留下的顾命大臣两大靠山。就算是李治,现在也不敢和他们硬碰硬。
深觉受到欺骗和威胁的王皇后立刻做出反击。她背后的太原王氏和顾命大臣齐齐上书,请立李忠为太子。
这是李治登基的第三年,他所培养的势力尚且稚嫩。面对世家和朝臣撕开温和面具的步步紧逼,无论心有何想,他现在只能做出反应。
永徽三年,也就是李弘出生的同年,李忠册立为皇太子。
就在王皇后、太原王氏、众顾命大臣们以为,这次斗争中最终还是他们取得了胜利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斗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