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摊主终于到时,好安才发现自己失算了。白晒荔枝晒得居然不是纯纯的荔枝肉,而是整个带壳的荔枝!
一辆车不够了。
但买都买了,又咋办呢,总不能扔了,带着呗。
临行前黄阿公又送了很多当地的特产,有药材、有酒,有水果。
酒是之前海运畅行时,樾州聚集了大量外国人,他们用甘蔗酿酒,放在橡木桶里陈化。色如琥珀,口感清新醇厚,又带有独特的甘蔗香。
水果居然有菠萝蜜和香蕉!
菠萝蜜就叫菠萝蜜,香蕉当地叫甘焦。菠萝蜜是舶来物,最开始音译为“频那挲”,后来才改名为菠萝蜜已经在本土种植一百年多了,一个有好安三个头大。
香蕉种植时间更久,好安认知里香焦应该是软糯香甜的,但现在的香蕉味似葡萄,口感甜脆,还有种子。
可惜香蕉放不久,菠萝蜜倒是没问题。果肉味甜,吃法多样。果核加盐水煮就能开吃,粉粉糯糯香香,和板栗菱角差不多。就连果肉之间的丝都可凉拌可炒菜,简直浑身是宝。
从岷州坐船回平陵就不是客船了,有货物只能坐商船。商船主要以运货为主,居住空间十分有限。
底层储存货物,中间是船工休息区和大通铺。最上面才是船长的房间和几个单间。
这艘船容量巨大,好安的货只占了边边角角,可大小算个商队,船长便给她匀了一个小单间,其他人只能去挤大通铺了。
单间床铺齐全,但不能在房间单独烧水做饭,用水都要去中间层的锅炉房打水。要是想洗把澡还得和锅炉房提前说。
回程不顺风,好安在海上摇摇晃晃十几天才回到平陵,此时已经六月下旬,这一趟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好在收获不错。
一下船,好安就看见了在码头等着的谢宗林。
“你怎么知道我们今天到!”好安面露惊喜。
“我按照你之前写信的时间估摸你们就这几天到。”谢宗林顺手接过好安肩膀上的包裹:“还顺利吗?”
“顺利!”好安笑道,讲了一些路上遇到的趣事,二人便一起走到卸货的地方:“甘蔗今天卸下来就拖回村里,今年一年的糖不用愁了。”
“赵叔他们不在平陵歇息一晚吗?”谢宗林有些意外。
现在是辰时,等卸完货少说也要巳时,带着这么多甘蔗往好家村赶说不定下半夜才能到。
“反正都得赶夜路,赵叔他们觉得早赶晚赶都得赶,不如早赶早回家。而且车上还有甘蔗苗,还是尽早种下去放心。”
这时,赵叔拎了两条腌过的海鱼走来,看样子是准备和甘蔗一起带回去。
“专门买这个?”好安愣住:“在船上十几天顿顿咸鱼没吃够?”
赵叔笑道:“当然吃够了,但这两条不一样,是用酒腌过的,我带回去给媳妇尝尝。”
好安凑过去闻了闻,确实酒香醇厚。她转头看向谢宗林,问道:“你吃不吃?”
谢宗林微愣,随即点头道:“吃。”
赵叔挑眉,目光意味深长的在好安和谢宗林之间扫了扫,说道:“那船工就在前面买水呢,按条卖。你去了就说是我介绍的一定要让他挑和我这个块头差不多大的!”
好安刚和船工说完话,忽然瞅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你马上和他去拿鱼,我去找个人。”
“怎么了?”谢宗林问道。
好安撸起袖子,气鼓鼓说道:“我们去的船根本不到樾州,那卖鱼的陈二瞎多收我船票钱!”
这账必须算。
回来后的几天,好安变得更加忙碌,三天两头不着家,好记还是谢宗林在搭理。
好家村榨甘蔗汁的架子设计好了,离搭好能用还要两三天,好安便忙里偷闲回了趟平陵。
谢宗林特意做了好安喜欢吃的黄金玉米烙。
好安:“现在就有嫩玉米?”
“昨天还没看到,今早刚好有一个婶子挑了一箩筐,我记得你爱吃就全买了。”谢宗林夹起一块玉米烙,满眼期待的递给好安。
“看来我回来的真是时候!”好安美滋滋道。
金黄的玉米颗颗分明,紧密的排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勾连他们的糯米粉也被炸成金黄色,和糖粉混在一起衬得玉米烙晶莹剔透。
一口咬下去又脆又糯。
“脆而不碎,能出师了!”好安竖了个大拇指。
谢宗林笑了笑,道:“你喜欢就行。”
玉米烙要趁热吃口感才好,好安饭还没吃就连吃了三块。
“还有其他菜呢。”谢宗林见好安吃玉米烙就要吃饱了,赶紧把其他菜也端了上来。
水煮肉片、剁椒鱼头、糖醋排骨、干煸四季豆。
都是好安爱吃的,也是他最擅长的。
一个做、一个品,二人吃得正起劲时,后院的门响了:“开门呐,是我。”
这声音一听,谢宗林默默地闭了闭眼。
王宁不论是在万和县还是在平陵一如既往的掐着饭点来。